文案
闲情偶得...
内容标签: 灵魂转换

搜索关键字:主角: ┃ 配角: ┃ 其它:

一句话简介:闲情偶得

立意:立意待补充

  总点击数: 1876   总书评数:2 当前被收藏数:4 文章积分:133,242
文章基本信息
  • 文章类型: 随笔
  • 作品视角:
  • 所属系列: 声与色
  • 文章进度:完结
  • 全文字数:3055字
  • 版权转化: 尚未出版(联系出版
  • 签约状态: 未签约
  • 作品荣誉: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闲情偶得(音乐评论)

作者:初晨太阳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1章


      
      夏日的傍晚,阳光虽早已失去热力,但那股子燥热仍然存在。为论文的事情奔波了一天,我已经累的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想起明天还要面对一笼子臭臭的白老鼠,真想一头扎进河里永远不出来算了。之所以还出来复习英语,实在是想安慰自己,至于效果,那就不能保证的。
      
      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我特地带上了一盘CD--琴萧合集.放下书,带上耳塞,一切就位,OK!原本以为是看不进书的,原本对复习效果是不抱期望的。但是流淌在耳边淙淙的琴声不但没有分散我的注意力,竟然意外的平息泐我的火气。“天”音,飘渺空灵;“地”音,沉重厚实;与洞箫原本应是凄凉的呜呜声搭配,在钢筋水泥间营造出了山林的氛围。人仿佛置于雨后空山,又像是漫步于秋月无边的竹林。突然想起一首一直很喜欢的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不活生生的就是这幅景象。此时,宜读老庄,宜品清茗,然,我等红尘俗人,却只用这等佳音,来配-英语?!唉,实在糟蹋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音乐的要求便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恰与西方古典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简以言之,中国民乐感觉上是“出世”,力求在音乐中达到“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境界,西方则不然,可以在其中感觉到强烈的 “入世”精神。想想看歌剧中香艳野性的《哈巴涅拉舞曲》《吉普赛之歌》《斗牛士之歌》,以及著名女高音玛利亚·卡拉丝唱《美狄亚》,在唱到她即将弑子时那种仿佛地狱恶灵般的呼喊;哪怕是舒伯特,《美丽的磨房少女》《冬之旅》之外,不也写出了《魔王》,在其中极力渲染了恐怖气氛。交响乐不去说,反正如写文章,总归是“起承转合”,结尾不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便是无穷无尽的省略号。便说歌剧,必须有极强的戏剧张力,不然怎抓的住观众的心,怎样骗取他们的热泪、以及可以掀翻屋顶的喝彩声安可声呢,斯卡拉剧院观众的口味,可刁得很呢!《茶花女》以来,歌剧的经典模式是:盛大的芭蕾场面、饮酒歌、女主角发疯后或死前华丽凄美的咏叹调。于是,为了卖座,作曲家剧作家不得不拼命谋杀女高音。运气好的如托斯卡,一句话没有说完就坠墙了,还好,死的比较痛快;运气不好的如《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就不得不在发疯后再杀人,之后陷入爱的回忆来一段长达一刻钟的独唱。观众是听得酣畅淋漓,却苦了剧中人。
      
      人生是西方音乐家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的东西,犹以交响乐为甚,不脱的主题便是人在苦难中重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个中翘楚,当数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了,我喜欢《命运》,却实在无法苟同《英雄》,人生是一场苦难没错,所以拼打过后我愿意躲在莫扎特怀里歇息,这时候再让我听贝多芬,我会发疯的。可惜中国人总是更推崇贝多芬,西方对此则不然,他们更看重莫扎特,说“贝多芬努力了一辈子的地方,莫扎特一开始就站在那了”。也是如此,听他的歌剧,轻快、灵动,心中总是充满欢愉、宁静与温柔,脸上总是带笑。他也善于表现魔幻气质,我最喜欢的歌剧《魔笛》中,巴巴基诺和巴巴基娜之歌还有Der Vorgelfaenger bin ich ja (虽然中文译作“我是快乐捕鸟人”,前面的德文中却无快乐一词,不知是谁所译,得到了意译的精髓,将曲中快乐的意思表达了出来,佩服佩服)听了就忍不住让人想微笑。快乐的大自然之子巴巴基诺虽然笨拙,却可爱。象谁?呵呵,“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可不就是辛词中那无赖顽皮的小儿!
      
      唔,扯远了,还是回到我听的这张CD上来。中国所有的民族乐器中,我最喜欢的是古琴、古筝和箫,印象中这般乐器应有如名士张丹枫般的清俊男子和如小龙女般脱俗女子来演奏,配以绝世的武功,以绵长的内力将琴音箫音送出,乐音轻淡悠远,闻之令人忘俗。不过,绝对不能由令狐冲和任莹莹来演奏,男的是属冲动派热血型的一大俗人,心中挂念的事情太多,无法达到“忘”的境界;女的其实不差,不过因为我不喜欢令狐冲,所以连带到不喜欢她。
      
      虽然琴筝箫是我的偏爱,不过这种乐器也只适合表达某几种类型的曲子。我听过改编《梁祝》的筝曲,相比于小提琴协奏曲的《梁祝》,其中的悲情和缠绵被弱化到了几乎为零的地步。听小提琴协奏曲的《梁祝》,心情象是坐了云霄飞车,开始回忆部分的悠远,带着丝丝的怅然,第二部分相识,山上共读,其欢欣喜悦,便如初恋的滋味,别扭中也带着甜蜜;第三部分风云突变,这转变恰如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后来一段祝英台的内心独白,由听闻山伯死讯的无助到下定决心追随山伯而去,情绪转换极为强烈,听到这里我没有一次不掉泪的,摧心断肠、肝肠寸断,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并不过分。改编的筝曲是什么感觉呢?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淡,什么都是淡淡的,象是一位历尽沧桑早已看淡所有的老人用枯瘦的手指,掀开一页页泛黄的纸,以着最漠不关心的口气讲述着一段男女情爱的故事,乐曲本身的魅力减少了不少,当然作为参考来听也无不可。
      
      说到《梁祝》,听过的版本不少,其中我个人感觉最好的是窦君怡的小提琴演奏,将少女情怀刻画的丝丝入扣、非常细腻。特别是祝英台内心独白那一段,堪称极品。乍闻死讯之下的五雷轰顶、不敢置信,之后内心的伤痛凄苦,对父亲独裁的这种痛恨,难成良缘的悲愤,最后纤纤弱女子下了决心,不能同生、但求同死。她将一位古代弱质闺阁千金外柔内刚的性格表现的十分到位。虽有俞丽拿的版本在先,首演是她,名气也大。我听的感觉却实在不好,尤其在窦版之细腻的比较之下,我听了实在发噱,妈呀,这那里象是古代的千金小姐呀,说是擂着大鼓的梁红玉还差不多。不过想想她首演的那个年代也就可以理解了,那时,崇尚的是梳起江姐型短发、挽起裤管下地种田的劳动妇女形象,窦版要是放到那时侯去,必定被斥为小资。
      
      还有西崎崇子版本的,她也算是世界上有名的小提琴家了,演绎起来更叫人不敢恭维。人家俞丽拿虽然粗犷,至少还有情绪变化在里面,西崎崇子倒好,完完全全是照着曲谱在演奏,技巧是够了,可惜太机械太僵化,说她的演奏是鸡肋还抬举了,只能说是刻板无味的白开水。虽说近来西方古乐派兴起,讲求“演绎”而非“阐释”,她的演奏也有点太离谱吧!考虑到她是日本人,有民族性在里面,也就不苛求了。毕竟以日本女人的奴性,要想理解中国古代女子为爱情抗挣的勇气,难度实在有点高。
      
      其他男性版本的我只听过吕思清的,对他的演奏我也只能摇头,或许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我无法相信一个大男人能够深刻把握的住十七八岁女子的丰富内心变化。或许可以从梁山伯的角度尝试去阐释它,不过梁山伯死的早,整首曲子他出场时间不过1/2,后面很大一部分祝英台的追忆如果换成梁山伯的。。。。。。从他的角度,恐怕得描绘他在阴朝地府如何悲愤如何伤怀了,有点技术上的难度。
      
      音乐是一种很人文的东西,可惜商业即推广了它也损害了它。至少,卡雷拉斯一首珠玉的艺术歌曲,其价值要比紫禁城三大男高音演唱会高的多。华丽的饮酒歌、如潮的掌声掩盖不了底下思想性艺术性的贫乏。那几首耳熟能详的歌中,真正高难度的有几首?能体现世界三大男高音水平的又有几首?帕瓦罗蒂一口气连唱《联队之花》中九个高音C的时代早就过去,多明戈在上海大剧院开个唱,最拿手的《奥塞罗》照样唱错。只是在看电影《美丽人生》时,那首贯穿全片的《六月船歌》才叫人感动,当男主角偷空带着儿子到德军的广播台去放他们相爱时见证他们爱情的《六月船歌》以告知妻子自己和儿子仍然活着时,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怎样的爱情,怎样的亲情!在柔软如水的歌声中,人性所有的阴暗面统统褪去,死亡的威胁、德军的凶残都显得无力和苍白,音乐也才真正成为音乐!
    插入书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322/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