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他从何处来?他是谁?他要到那里去?
内容标签:

搜索关键字:主角:鲍勃·迪伦 ┃ 配角: ┃ 其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句话简介:2016年诺奖得主鲍勃·迪伦

立意:立意待补充

  总点击数: 244   总书评数:1 当前被收藏数:3 文章积分:77,069
文章基本信息
  • 文章类型: 评论
  • 作品视角:
  • 所属系列: 鹤鸣九皋
  • 文章进度:完结
  • 全文字数:1733字
  • 版权转化: 尚未出版(联系出版
  • 签约状态: 未签约
  • 作品荣誉: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鲍勃·迪伦:别试图定义我

作者:凤皇来仪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1 章


      “怎么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歌手?”
      估计今年瑞典宣布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之后,大多数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惊讶的疑问。
      然而这又有什么可惊讶的呢?
      在诺贝尔文学奖金牌的背面,便刻着演奏七弦琴的缪斯女神,以及一位坐在月桂树下边听边记录的年轻人。
      而缪斯女神共有九位,分别象征着音乐,史诗,历史,抒情诗,悲剧,圣歌,舞蹈,喜剧和天文。
      想起当年双目失明的荷马来,当年他也是坐在爱琴海岸的礁石上,一边弹着七弦琴,一边唱着诸神的史诗。
      那么今天,一位抱着电吉他,用音乐来表达新的诗意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他是谁?

      “美国一位民谣歌手,唱歌的时候顺便表达一下自己对时代的看法。”
      这样的说回答没有错,但是并不完整。
      你说,他是民谣歌手,他却转身给吉他插上电线,只给民谣复兴运动留下一个剪影,让说他有着民谣复兴运动所隐喻的一切意义、是民谣的弥赛亚的人恼羞成怒,转而骂他是犹大。
      你说,他用在歌曲里用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看法,比如他在《暴雨将至》中就用一场嗜血的雷雨暗讽了美国越战,树立了政治抗议者的形象,被认为是民权运动的代表。可是当话筒伸到鲍勃·迪伦的下颌时,记者问他:“不是暗示原子弹?”“不,就是一场倾盆大雨。”

      如果你非要问我鲍勃·迪伦是谁,我只能说,他或许不是犹大,而是十二使徒之一的磐石圣彼得——他曾在耶稣被捕时三次翻脸不认人,却又在最后遵从了自己的心声,回到了耶稣身边。
      “他是历史上最多变的灵魂。”然而却也是最遵从自己本心的灵魂。

      他从哪里来?

      有消息称,他早在1996年的时候便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只是不知道这个消息是否属实。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其他的奖项是明明白白并且整整齐齐地码了一个书橱:
      格莱美奖获得了9次,入驻格莱美名人堂6次,奥斯卡、金球奖、法国艺术勋章、普利策奖各一次。
      08年鲍勃·迪伦获得普利策时,就有人说:“我认为鲍勃·迪伦并不需要这个奖项,只是普利策奖需要鲍勃·迪伦。”
      今天也有评论者甚至认为,对于如今的鲍勃·迪伦来说,诺贝尔奖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而至于最后到底获得了诺奖,或许原因仅仅在于不想拿诺奖的音乐家不是好诗人?

      诚然,诺奖不会把自己送给一位单纯的词作家。但是诺奖却会对时代里的词作家十分慷慨大方——不要肤浅简单地说鲍勃的音乐反映了一个时代,因为鲍勃·迪伦就在那一个时代中。
      《暴雨将至》里的血腥黑暗,《答案在风中飘》中的迷乱疑惑,《始终是那座瞭望台》里的荒诞诡谲,无不诉说着鲍勃迪伦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混沌和迷茫。
      那个时代中各种主义兴起,人们通过自己的争取,试图获得这样或那样的权利。得到了,也迷茫和混沌了。如同一粒还未开盘的骰子,还没停止翻滚,压根不知道自己会停在哪一个点上。
      他说:“没有人是自由的,甚至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他的声音能让人敞开胸怀,释放本真的我。然而他从来不是自由的,他是被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所束缚的。
      他和他的灵魂,或许就是从这里来的罢。

      他到哪里去?

      人们都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无一例外的好奇。
      有人说,他会成为民谣的弥撒亚,可他偏偏成了犹大。
      有人说,他会成为一位民权主义战士,可他偏偏光明正大地否认。
      有人说,他是60年代的代言人,但他却做出种种转变,企图挣脱这一枷锁。
      鲍勃·迪伦如同一阵风,不但会从你预想猜测的道路上溜走,而且还会回来狠狠地给那些试图定义他的人狠狠地来上一个响亮干脆的巴掌。
      然而人们仍不甘心,试图从他的作品中分析出鲍勃·迪伦。他们想要如同虚空之眼一样睁大双眼,分解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是徒劳的。鲍勃·迪伦不仅是一抹游魂,机敏,多变,不可捉摸;他还要嘲笑这些人:  “我不觉得人类的大脑足以理解过去和未来,这二者不过就是幻象而已,驱使你去相信一切有所改变。”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主题来罢,听听我的劝告:别试图去定义鲍勃·迪伦。就像他自己“不定义任何东西,不管是美,还是爱国。每件事在我眼里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没有什么优先规则使之应该变成为什么。”
      “如果我不是鲍勃·迪伦,我可能认为这个名字有许多种答案。”
      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要到哪里去?问题的答案,还在风中飘呢。
    插入书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958714/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