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

作者:牡丹14017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2 章


      我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大哥几个月就夭折了,姐姐小名叫娥子,也是不到三,岁就死了,最小的弟弟不到满月也夭折了。二哥大我十二岁,三哥大我九岁二哥十七岁就结了婚,结完婚去了林区,三哥在家读书,妹妹小我两岁,弟弟小我四岁,听妈妈说妹妹一生下来就爱哭,爹差点没把她送给人,只所以爹和妈都很偏爱我,也许是我乖巧的原故吧。
      一九五八年□□,紧接着五九.六O年就是全国性的挨饿,记得那时爹妈和三哥都吃过糠菜,可我和妹妹弟弟只吃过菜和榆树钱,一顿糠也没有吃过,那时家里即便有一点米面,都要留给奶奶.我和弟弟妹妹吃,当时我虽然小,可我也知道父母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省下来一点点的粮食给老人和孩子吃,这就是父母对一家老小的疼爱。
      我八九岁时就和奶奶在西屋住,奶奶教我唱歌,歌词至今我还记着:“妈妈好糊涂,妈妈好糊涂,妈妈有钱不入信贷社,为啥柜里搁”。奶奶还领我上亲戚家串门,一到春天,奶奶经常领我上山去挖野菜,那时的婆婆丁、小根蒜可多了,一挖就是一小筐,我和妹妹弟弟三个当中,奶奶最喜欢我了,他俩奶奶很少搭理。
      我是十岁上的学,上学前爹妈给我起了个学名,因为我们这辈犯“启”字,就叫了沈启芳(化名)。那时家里特别穷,刚上学不久,就把本给了同学一个,爹为此事爹踢了我一脚,这是我一生当中爹第一次打我,也是最后一次,直到我五十多岁回家,爹提起此事时还在后悔呢。
      上一、二年级是在本大队东头道屯读的,离家二里多地,每天上放学都和同学一起走,我一上学就当文艺委员,戴的是两道杠,上课之前站在前面给同学们起头唱歌,打拍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过着无忧无虑的儿时生活。
      三至六年级都是在于家大队的西年于屯读的书,离家四里地,那时我们屯同班的女同学有四个,上年级的有一个,每天上放学都一起走,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平时天气好路还好走些,一到雨天,路很泥凝,特不好走,几乎是天天迟到。到了于家小学后,我的学习还算不错,爱学语文,不爱学算术,我的语文成绩无论作业或考试,都在九十分以上,如果光是作文,都在九十五分以上,算术就不同了,正常都在八九十分之间,很少超过九十分。在学校也很热爱劳动,那时的学生除了学习外,还要勤工俭学,春天拨豆根,夏天拾丰稗籽,秋天捡庄稼,冬天拾粪,这些都是有任务的,我每次都要超额完成任务。
      到了四五年级时,我的个子就像现在这么高,站队是最后一个,课桌是最后一张,每到“六一儿童节”我都要参加学校队的篮球、接力、穿衣净走、体躁等项目。我的篮球打的可好了,主要是投篮准,可以说是篮球队的主力。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要到青山公社的中心小学校开运动会,每次去之前妈都要给烙上几个发面饼,煮几个鸡蛋,带着中午吃,这可是一年一次的特殊待遇。因为我的个子高,老师让我打旗,还打过大鼓,不管是打旗、还是打大鼓,穿的都是北京蓝裤子,白上衣,戴上红领巾,走在队伍的前例,神气极了。在学校可说是个好学生,到现在还记得李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同学们都像沈启芳这样,老师该有多省心呀”!
      奶奶有个倒眼睫毛的毛病,每隔半月二十天的就得薅一次,之前都是妈妈给薅,那时我巳经十四五岁,慢慢的学会了,我就替妈担负起给奶奶薅眼睫毛的这个责任,一直到我上林区,才由妹妹来接替。
      一九六三年冬,四清工作队进住了农村,当时虽然自己年龄小,可我还记得工作组住我们家西屋,一个姓王的组长,妈妈让我叫他王叔叔,这位王叔叔六十来岁,方脸,个子高高的,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讲他在战场上打敌人的亲身经历,到现在我还记得他说趴在坟上打枪的事,听了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更加敬佩这位王叔叔。
      工作队组织青年们排演文艺节目,我们小学生也跟着宣传,上各家各户唱歌跳舞,那时我自己就想,如果一个人在前面唱歌,后面有几个人或多个人跳舞,一定会很好都好看的。现在还果然是这样,歌手们在前面唱歌,后面还有伴舞的。
      那些年间农村很贫穷,吃粮靠自给,买布得用供应的布票,每年多说过年时能买上一件上衣或一条裤子,那就是最不错的了,这一件衣裤也得穿上好几年,那时常穿带补丁的衣服,大人们说:“笑破不笑补”。有一年听大人们说:在队里干了一天的活,到年终分红,一天才挣二分钱,也就是一匣火柴钱,
      我每天放学回家春天和妹妹打楂子、搂豆叶,夏天爹领着我们打柴,因为怕丢了,晒半干就往家背,三伏天背捆柴禾真是又热又累,背到家再晒干了垛起来留着烧火。一到夏天几乎每天都要和妹妹出去放猪,因为生产队基本不挣钱,家里的零花钱只能指望养猪来维持。农村的活简直是太多了,大人们脱坯、抹墙都要我和妹妹端泥,这样的活更累,但爹领着我们干,我们也不得不干。一到秋天就和妹妹捡庄稼,妹妹手急眼快,每次都比我捡的多。冬闲时跟着妈妈学针线活,给学校拾粪,总之一年四季没有闲着的时候。
      农村所能见到的文化生活,就是夏天本村或东南西北村有时来放露天电影,还有说大鼓书的。一听说来演电影或说书的,就和大人们一起去看,那时没有电,各家点的都是油灯,晚上扒麻杆,跟妈妈捺鞋底,熏的鼻孔都是黑的。看电影都是发电机发的电。赶上没有月亮时,天特别黑,路特不好走,即便这样,也要争着去看,因为那毕竟是农村少有的一点文化活动。好在四清工作组来后能领村里的年轻人自编自演一点文艺节目,丰富了一点点的农村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时农村的生活稍微有一点好转,但光靠养猪远远不够家里的花销,于是,村民们就想到搞一点副业,织草袋子。我们村离黑龙江省就隔一道拉林河,河东就是黑龙江省的五常县民乐公社,这个公社都是鲜族人,他们种的全是水稻,人们利用稻草来织草袋子,从我们村到民乐公社二十来里路,冬天爹领着我和妹妹拉着爬犁去民乐公社的村庄去买稻草,每次拉一爬犁稻草回来都是晚上八九点钟,累的满身是汗,掛的满脸是霜。织草袋子的工序很多,首先爹把稻草投好,然后洇湿,爹.妈.三哥.三嫂晚上搓绳子,我和妹妹.弟弟织,妹妹织的可快了,一天能织十多条,那草袋机现在人是没见过的,一想起织草袋的姿势很好笑,象是跳舞似的,手脚全身都在动,只不过是坐着,边织边要拧边,但也很累,最后一道工序爹负责订好。然后用车或爬犁拉着到指定的商店去卖,一等的五角,二等的四角五分,三等的四角,等外的三角五分,这就是农村最好的副业收入了。记得快要过年时三哥去哈尔滨,给我和三嫂、妹妹、弟弟一人买一条裤子,三哥给我买一条质量比他们都好灰色裤子,这条裤子我特别喜欢,平时舍不得穿,尽是留着出门穿,一直穿了好多年。仅从这一件事上,就看得出三哥是多么的偏向我。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880389/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