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I

作者:苏瑞棠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香港沦陷


      总觉得,香港之于舒巷城,就像是北京之于张恨水、绍兴之于鲁迅、苏州之于周瘦鹃、南京之于黄裳、杭州之于郁达夫……名城与名人,始终是有着解不开的缘分。在《白兰花》以前,根本不知道舒巷城其人,对那段历史最初的印象,来自叶玉卿、邱淑贞和庹宗华主演的电影《香港沦陷》。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历程……究竟是何人统治的领土已没有任何意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等同日军向英美开战,仅仅只有18天,香港就沦陷了,英国人被关进集中营。
      《白兰花》的故事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主人公骆家明从一个不关心政治的睡午觉主义者,慢慢转变成了一个革命的战士。他和周洁美的爱情,也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波折重重。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仍是阴阳相隔。其实不觉得这书有多好看,同样是描写沦陷的题材,宗璞的《南渡记》似乎更胜一筹,把那种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心态刻画的淋漓尽致。也许,舒巷城要写的只是沦陷后的地下工作,可又不觉得很惊险。
      舒巷城是香港乡土作家的代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白兰花》创作的真实素材,文中对于香港的大街小巷描述的非常详尽,只是作为陌生人去读未免没有概念,方位完全混淆,无外是一个个的名字,眼花缭乱。不过换成对香港熟悉的人来看,肯定亲切,那就仿佛是王安忆在书写上海的里弄风情,专供上海读者的品评。
      读罢,认为最好的地方是《白兰花》的整体布局,四平八稳,好像一座在日军狂轰滥炸下没有倒塌的房子,钢筋铁骨,那样的坚不可摧。尤其是后半部分,太稳了。真真没想到李威廉一家是日本潜伏的特务。他那个哑巴母亲只是中文说得不灵光,才哑巴。还有他装疯的一段,先骗过莫平后骗过骆家明,简直精彩。他也是个普通人,也会害怕,如同易先生在面对王佳芝时流下的泪,发自内心的泪,既复杂又简单。说穿了就是平常人的情绪发泄。而李威廉此人,很早出场,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即老实,也是通过他,顾珍妮、周洁美等人才会走进骆家明的生活,尽管在此之前,骆家明见过周洁美。
      其次,《白兰花》中的众多人物要好于情节,毕竟内容太平凡,没什么曲折。冯老师是爱国的,甚至连上课都义愤填膺的抨击时政,祸从口出这句话应用在他身上,最为合适。他的被杀,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应该说,他是骆家明在政治上的思想导师,要早于周洁美,偏偏他就是个教书匠。不懂政治却因政治而亡。反倒是周洁美、俞芬这样看上去弱质纤纤的女流之辈,是做危险的地下工作的,当然是为的英国人。比较之下有点不可思议,间谍工作不好做,一不小心就会暴露,连带着一条线,而且子弹不长眼睛,所以周洁美牺牲了,俞芬侥幸逃出升天来到自由区。至于顾珍妮与莫平这一对有钱的夫妇,自然是醉生梦死,打仗有什么关系?最多是影响到了日常的生活秩序,可舞照样是要跳的,听说自由区没有舞场,便打消了离开香港的念头。可悲可笑。也许,他们更应该生活在上海的租借,灯红酒绿不夜城。
      当然了,《白兰花》里面也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周大妈一家为例。母亲做帮佣,含辛茹苦的养大儿子,战争开始了,又不得不忍痛让儿子去自由区。一个母亲一个儿子,那样的感情,叫人不由想起了凌叔华笔下的《杨妈》,这是胡适所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哎,这自然也不会有那浩劫余生草木亲,看山终日不忧贫了。因为吃了这顿没下顿的人,不会有闲情逸致去陶冶情操,何况是在物价飞涨物资短缺的战争年代。另外,骆父与梁佩玉的一节,就像是粤语长片的苦情戏,不同的是,骆父动了真情而梁佩玉是真正的老千,骗感情骗金钱,是为骆家明不能回上海做的铺垫。有了这一层耽搁,骆家明才能与周洁美继续发展感情,在战乱下的香港。
      大抵是舒巷城喜欢辛弃疾,才会什么都以战斗为主,又不失柔情的添加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不似张爱玲笔中沦陷的香港,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让人们受不了,所以他们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才会去结婚。在张的故事中,只有世俗男男女女的情爱纠缠,与政治绝缘,仿佛是她自己,战火纷飞下还能够读完《官场现形记》。所以,看到新版的范柳原竟然会去抗日时,瞠目结舌。他是真正的睡午觉主义者,就算是时代变化天翻地覆,也不应该有政治觉悟。可骆家明不同,周洁美不同,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面对日军入侵,心内的爱国热血早晚会沸腾,要做一番事业。或许,这只是舒巷城与张爱玲的着眼点不同。
      英国人自然是关心香港的,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被动了大手术切除掉,仍旧是。生活在香港的人也自然是关心的,日子久了,谁还会记得这片土地是殖民地?因此,布莱克、周洁美才会成为同事。一致对外。也是由于这样的殖民背景,舒巷城所描写的沦陷与内地的情形有所差异。仿佛一种情怀,在许地山描写台湾的文章中也曾见过。
      不知道是不是对《白兰花》的感触不大,以至于写篇读后感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东拼西凑的,但凡能多出一个字都是好的。可是结果,也不清楚在说什么。其实有关那段时期香港的故事,还是喜欢张爱玲的那两篇《沉香屑》,不过散文《烬余录》更为逼真,到底是亲身的经历,最爱的一句:焱樱用的颜色,全是不同的蓝与绿,使人联想到“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那两句诗。笑,跑题了……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92108/67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