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作者:兰泽陆离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我喜欢的苏轼


      和苏轼相比,其它的文学家难免显得比较单薄——李白的浪漫奇思,杜甫的忧国忧民,辛弃疾的慷慨激昂,都以一种符号一种标志的形态呈现在后人面前,而很难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诚然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登峰造极的,从他们的诗词歌赋中也可以窥知一二他们的思想和性格,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总觉得像是后人所描绘的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不是立体的形象。苏轼就不同,每每想起的时候,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清癯飘逸的老人,在风露中举杯邀月,拍手狂歌;抑或是泛一页扁舟,翩然离去。
      苏轼的词历来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词很容易懂,并没有那些艰深晦涩的辞藻和生僻的典故,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时意趣无尽。他常常直抒胸臆,不假比兴,所以初读时便觉用意直白,然而这丝毫无损于那些词的意境幽远。除了那些比较细腻妩媚的“花间词”之外,他的词大抵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空灵蕴藉。我很喜欢他的一首《念奴娇》:“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留无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飞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这首词真是把这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当然到底可能伤于纤巧些,但是那种清丽剔透,那种豁达和些微的苍凉疲惫之感,也只有苏轼才能把它们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相较之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更喜欢苏轼的这首,尽管很有可能苏轼的《念奴娇》是从李白的那首诗“化”出来的,尤其是“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一句,怎么看都是重组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但是苏轼的更加瑰丽一些,更加飘逸飞扬一些,大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之趣。就算是写闺愁哀怨之情,苏轼也独树一帜,读来硬是比晏几道,冯延已多了几分大家风范,比如那一阙脍炙人口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妩媚风流,又是另一番风情。及至被贬黜之后,他的诗词风格也变得更趋向于道家一派,对事世人情更为洞若观火,所以后来的词都偏向于洒脱出世一类的,比如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许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胜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每次读这首词,总是想起蔡志忠漫画里那个晓梦迷蝴蝶的庄子,或是骑着青牛悠然自得的老子。也正是苏轼的那一种喜怒皆抛,达观知天命的心态,深深打动了读者。
      然而除却苏东坡在诗词绘画书法方面的艺术天才,他更感动我们的是他的豁达胸怀和端直方正的人品。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清清白白,高高超越于腐朽丑陋的政治勾当和党派之争之外。他不贪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甚至对政治时事的批评与否,也全然凭藉内心的真实所感,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这也是其遭致小人的怨恨的根本原因,使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备受党朋之争之难,颠沛流离之苦。即便如此,苏轼也从未后悔过,他并没有像柳永那样的放浪形骸于烟花脂粉之地;也没有像很多爱国诗人那样郁郁寡欢,终日借酒消愁,一边还嚷着要为国献策,奋勇杀敌之类的口号;他只是坦坦荡荡地面对一切,他始终是抗言直论,不稍隐讳的,仿佛只要是真理,就没有什么不能说的。这也许是很多文人的通病,然而这一份天真的赤子之心,恰恰也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他晚年过得是一种悠闲如闲云野鹤的生活,又得知己朝云相伴,也可谓是苦中求乐了。他的小品《记承天寺夜游》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送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拍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种心境融合了佛家和儒家和道家的奥义,是一般人所无法攀登的境界。尽管苏东坡饱受了人生的磨难坎坷,他的人性却更趋于温厚,并没变成很多历代文人所难逃脱的那种迂腐的尖酸刻薄的习性,“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八个字他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东坡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如林语堂所收说的“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并且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不可动摇。”
      说到苏轼的一生,就不能不提到两个对他的生命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人:王安石和苏辙。前者是造成他不幸的政治生涯的祸首,后者却是他一生的良师益友。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历来是争议的焦点,这里不予致评。但他归根结底来说是一个心胸狭窄,行为僵板的人。苏洵对他的评价今天看来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仍不失中肯——“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阿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此人如一旦得势,足以欺英明之王,为国家之大害。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烷,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愈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镜。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可谓入木三分,一针见血。至于苏辙,他和他的哥哥相知既深,亦师亦友,互相搀扶了一生,他和苏轼的兄弟之情是苏轼在那些被贬黜漂泊的日子里的最大慰藉。苏轼在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而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不管怎么说,苏门三父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传奇,难得的是他们一家都是人品端方,风声肃清的人。虽然苏东坡的爱情远远谈不上浪漫,也没有什么荡气回肠的故事,从这一点来说他似乎和大多数艺术家不同,这也正是他的优点之一,比不得陆游,优柔寡断,惺惺作态的很,只会在那里空谈爱国,总觉得他的人品很是虚伪,作品也颇为矫情,当然这是题外话。
      请允许我引用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赞美——“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56531/5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