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影视剧

作者:断玉削锋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哥哥】该纪念的和不该纪念的(为什么忘不了张国荣)


      四月初,人们把最多的怀念给了一个叫张国荣的男人,他名字他的人就如同陈年佳酿,越沉淀越醇厚隽永。只可惜上网的人都该有这种体会,网络中是没有所谓的“共同的声音”的,所以在铺天盖地的纪念中出了一点质疑的声音,本不足为奇,甚至不足一辩。但这种质疑能够帮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精神世界,揭示一些诸如“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人忘不了他”的问题。

      看到有人慷慨陈词——为什么纪念张国荣,不去纪念为祖国献身的英雄(英雄姓名隐去)。我哭笑不得,这个帽子如此之大,张国荣如何承担得起,他在我辈心中或许光芒万丈,可若把他丢进大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冲突中挤压,我相信大多数人只会于心不忍。而且这种理论本身就荒谬如“有人吃不上饭,居然还去发神六办奥运”,强揪出一个无辜的责任承担者,难怪附和者寥寥。

      我相信人的感情的释放,总是对熟悉的人慷慨,对陌生的人吝啬,喜怒哀乐诸般情绪的流露,要么作为旁观者,要么作为当事人。

      前者表现为在读书、读史、看电视、看电影的过程中,因感人事落泪,因不平事愤慨;后者就是亲临生离死别时的切身感受。二者只有程度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是我们为什么会为素不相识的人掉泪的最佳解释。

      拿张国荣比为国捐躯的英雄,就好像拿文学家比发明家,然后因为文学家没有实体的物质贡献而否定文学家在精神层面的贡献。

      英国人说,宁愿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全球同庆,盛况空前,可人们在享受着灯泡带来的便利时却未必会记得爱迪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情感层面上的东西总是印象深刻,这就是文学家乃至近代以后出现的电影人享受到更多怀念的原因。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偏向选择怀念谁,凭吊谁,为谁流泪,纵然不够平衡,也不是被怀念、被凭吊的人的罪责,可惜到了今天,仍有人以之作为攻击别人的理由。

      更有甚者,竟连歌迷影迷的眼泪与心痛也屡遭攻击,动辄就上升到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高度,梦露可以入选美国十大文化偶像,张国荣被广泛纪念就成了中国式的浮躁。全球观众都可以为《断背山》感动到流泪,张国荣的歌迷竟不能为张国荣一哭,哭大声些就要担一个“如丧考妣”的恶毒骂名,仿佛这样对别人感情的苛责,倒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回归了?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第一大死因,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倍感无力,偏有人能从张国荣身上看到什么社会不良影响,如此说来,有人读《红楼梦》读到疯癫,也是曹雪芹之过?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偶像,领域之间何来的贵贱之分。从鼻子里哼出那句“不就是一个戏子”的人,那种自我优越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照这重“高贵”往“下”看,任何领域内的奇才任何所谓的王孙贵族都可用一个“不过是……”一笔代过——曹雪芹不过是个落魄的写书人,戴安娜不过是个离了婚的王妃,巴乔也不过是个射不进点球的球星,世上之人皆不入眼,唇角一抹冷笑,您最超然。

      张国荣对于一代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或许没有到李承鹏(著名体育评论员)所形容的“打通了关于中国男人精神世界的任督二脉”的地步,但至少当得起“一代人的精神食粮”的评价。对于听着他的歌,看着他的戏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而言,张国荣早就不是一个远在天边的陌生人。一首歌,三到四分钟,午夜聆听,只有歌者听众两个单纯的存在,一部电影,九十分钟左右,漆黑的影院里,观众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喜悲,甚至不受语言的限制阻隔,这就是一个歌者一个演员走后,有人送行有人落泪有人怀念的原因。

      美国新闻周刊说:张国荣之死是对香港人民的一次重大打击
      □□说:张国荣之死标志香港黄金时代的结束
      CCTV新闻频道《文化记忆》说:没有哪个艺人的死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能让那么多的人流泪……

      (以上引自网络)

      若他只是“眉目如画”,哪怕外加“惊才绝艳”,也不过只是个绝代名伶。今时今日忘不了他的人如此之多,他的风格人品,才是最好的答卷。

      张国荣是个很好的人,这是最朴实无华的评述。很多人这样说,仿佛是一种概念。

      拍摄《霸王别姬》时,张国荣留给他的京剧形体老师张曼玲(中国京剧院程派青衣名家)的第一印象就是“38度9走台步”。两人结缘后,张国荣每次到北京都登门拜访,张曼玲的丈夫史燕生得了癌症,张国荣飞去北京探视,红着眼睛劝老人吃饭,那一年按香港的风俗不宜出门看望病人。

      张曼玲:“1997年在香港开演唱会,他要唱《霸王别姬》,就在北京找了八个戏校的孩子上台翻跟头,演出很成功,后来他到北京时,又专门去戏校看这些孩子,给孩子们乐坏了。真的,他不会看你是什么地位的人才和你交往。”

      坊间评说《英雄本色》,第一遍看周润发,第二遍看狄龙,第三遍第四遍才轮到张国荣。吴宇森有点过意不去,张国荣却一点都不在意。“我跟他说不好意思,他付出了这么多,但他说不介意,还称赞其他人做得好,他的谦虚令我好感动。”

      吴宇森:“我真的很怀念他的才华,他说过的话,一字一句,为了帮朋友,他永远义不容辞,我永远都会记得。”

      《色情男女》——一部励志的软三级片,拍摄时莫文蔚放不开,舒淇没经验,丁子峻是新人,张国荣细心照顾着每个工作人员。

      尔东升:“在拍摄现场,他很懂得搞气氛,帮助其它的工作人员,令大家都能在轻松的气氛下工作。他更时常安抚大家的情绪,叫人不要发脾气、不要紧张、不要焦虑。拍摄《枪王》时,他便常常安慰导演罗志良,直到《异度空间》都是一样。”

      舒淇:“张国荣给了我所有的支持和爱护,完全没有大明星的脾气。”

      接拍《枪王》,据说只因为尔东升一句“Leslie,提携一下后辈如何”。

      罗志良:“张国荣提携后辈的那份诚恳,在演艺圈里很少有人能及。拍两人面对面的戏时,通常演员为了保持自己的情绪,会在镜头拍向自己时才真正入戏;但是拍摄精神崩溃那一场时,为了让林嘉欣一起入戏,张国荣主动提出在镜头拍摄林嘉欣时,自己在对面演了一遍崩溃的过程;镜头拍到自己时,又重新演了一遍。罗导演说这种精神崩溃的戏演起来最为辛苦,张国荣竟然可以演两次,而且两次都极其投入。 ”

      张国荣有恐高症,《色情男女》《异度空间》里却都有跳楼戏。“拍摄在悬崖边吃冰淇淋那场戏,林嘉欣大喊:‘哥哥手震啊!’张国荣低声说:‘别说了,我很怕。’”

      别人都可以怕脏嫌累不愿冒险,他似乎永远不懂得拒绝有困难的工作,也从来不会“只顾好自己这摊”。

      《春光乍泄》的拍摄报道里,最多见的是张国荣如何带病工作,如何帮助梁朝伟克服心理障碍,请梁朝伟喝酒培养情绪,却很少有报道提到张国荣接拍这一题材影片,要克服怎样的压力。

      《春光乍泄》让王家卫扬威戛纳,伟仔在戛纳一票惜败,在老家香港却捧得两个最佳男主角,只有张国荣一无所获。

      梁朝伟在台上向张国荣致谢:“谢谢有一个这么好的对手张国荣,否则我也没机会拿到这个奖。”台下张国荣脸上那种温暖的笑只会让人想起武侠小说里最让人倾倒的“惺惺相惜”场面。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张国荣也不是真超然到不在意奖项,只是高手过招,遇强则强,领悟到最高境界了,自然也就豁达。

      所以当张国荣误以为林奕华对梁朝伟有所质疑,反倒替梁朝伟不平,后来林奕华解释清楚了,原来却是为张国荣争辩。

      同样的豁达还见于葛优拿下戛纳影帝后,途经香港,张国荣亲自接葛优庆祝,“不但没有平素艺人间的妒忌心,还对他人的成功非常诚挚地祝贺。”

      张柏芝出车祸,张国荣以贴身护身符相赠。张柏芝后来提及捧着项坠哭成泪人,自责因为护身符离开哥哥,才会发生那样的事。

      还有很多事,要么一时想不起来,要么我尚不知晓,以张学友对哥哥的评价做一个总结——“他是个敢爱而勇于承认,敢言而不失分寸,对长辈尊敬、对后辈提携、对爱情专一、对工作专业、对生活认真、对家庭负责、为朋友竭尽所能、心地善良、无论开工、约会,从不迟到的人。”

      这样的人,难道不该被铭记,还是说纪念谁、怎样纪念还要背负“是否有人更值得纪念”的负累。怀念一个人,必定是真诚的,不会像点击率那样包含部分看热闹的成分。问题的症结在于某些英雄人物没有得到与其牺牲相匹配的记忆,而不是张国荣当不起今日的怀念,死者为大,也是传统美德,只可惜总有人想不起来。

      其实,该记得的谁会忘记?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可有些人有些事,就是忘不了。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441449/4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