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第1章
首先,我觉得作者写的这篇红楼的同人文相当不错,很多人物都保留了红楼中的本色,剧情比较合理,而且融入了作者对红楼人物的思索,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可以看出作者对某些人物十分厌恶,比如王夫人,袭人、比如宝钗,王夫人、薛姨妈的确是虚伪至极,她们一手造就了红楼里最大的悲剧,绝非是表面上的“慈善人”。不过,我觉得在宝钗上,作者好像偏颇了些。
在大观园的女儿国中,汇集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女子,她们有的是世袭公侯的小姐,有的是高官显宦的千金,也有的是书香门第的才女。奇怪的是,这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子却臣服于一个商贾出身的薛宝钗。尽管薛家是炙手可热的皇商,但在那重农轻商、讲究门阀的封建社会,薛氏家族比起其他人来要略逊一筹。但薛宝钗可真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她不仅没有被那些名门千斤比下去,反而成了她们学习的楷模。
薛宝钗为什么这么优秀?是她的家教好吗?不,一般说来,商贾之家看重的是经济利益,对于封建礼教的要求相比较就不会那么严格。薛宝钗曾说自己的祖上也算读书人,薛姨妈的娘家也是高官显宦。但即使如此,封建礼教的传承在他们那里似乎也会略逊一筹,因为对他们来说,礼教已不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条件,只是一种虚荣的点缀罢了。从薛蟠的行事乖张和薛宝钗少时私读禁书来看,薛家的封建礼教相对于其他豪门是薄弱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薛宝钗循封建之规蹈礼教之矩做得如此之好呢?原因在于别人是无心,她是有意,无心源自习惯养成,有意当为心有所骛,所以她的所作所为比那些家教森严的官宦之女更加中规中矩。
也许有人认为薛宝钗如此行事,充满了心机,算不上冰清玉洁。这是从传统的观念看问题,其实,从今人的角度看,薛宝钗的为人处世很有可取之处。首先薛宝钗的处世似乎遵循了今天的“双赢”原则。在不损害自己的前提下,为他人谋取利益;又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为自己谋取利益。当然她为别人谋的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为自己谋的利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被聪明人感觉得到的。比如她为史湘云请客出主意,自己不过是随口多说了几句话,几篓螃蟹的付出对她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既解了史湘云之愁,又使得两人关系拉近了一大步。在这里薛宝钗讲了一种原则,也就是她说的既要自己不吃亏又要别人满意的一番话,我们可以将此看作是她处世的座右铭。
承认现实是薛宝钗的另一处世原则,对此她没有宣言,却在身体力行。金钏是王夫人屋中的主事大丫头,而王夫人又是宝钗在贾府中最近的亲戚,因此宝钗与金钏平日接触较多,从宝钗谈到他们也曾换穿衣服的情况看,他们的关系应该很亲密。但在金钏死后,宝钗没有表现出丝毫悲伤,而是很冷静地将自杀解释成失足落井,当这种解释不足以说服人时,又将自杀的原因归结为糊涂。因此遭到了世人的批评。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讲,眼泪救不活金钏,悲哀更是于事无补,宝钗看似牵强的解释可以减轻王夫人的负疚感,而拿出自己的衣服为死者装殓,又成全了两人之间的友情。当听到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时,薛姨妈和薛蟠都落了泪,而她却毫不动情地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也只好由他罢了”。这既是她的解劝之语,也是她承认现实的态度。只有承认现实的人才能拿得起放得下,不会为过去的不如意而哭哭啼啼,也不会为今天的不顺利而烦恼苦闷,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个人。
缜密的经济头脑是薛宝钗的又一长项。多少千金小姐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稼穑,不懂贸易,还自诩为脱俗和不沾染铜臭。薛宝钗与她们不同,她并不处处炫耀自己的经济头脑,但也不有意隐藏。她的经济意识不同于只会放高利贷生财的王熙凤,因为她没有为富不仁的恶习,只是想使金钱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她在帮史湘云设计螃蟹宴时,出钱出计,既打点得全府上下高兴,又解了湘云金钱不能自主之愁。在帮助探春实行大观园的“改革”时,她想到了在大观园里服役的所有仆人,将所有的利润分配得恰到好处,完善了探春的“改革”方案。既兼顾了方方面面的关系,又使收益处于最佳状态。这些都说明她具有缜密的经济头脑和顾全大局的见识。
大多数读者在读小说时往往将受益者与受害者的关系对立起来,甚至把受益者想象成悲剧的始作俑者。为了满足自己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潜意识,总要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情节,给受益者定罪。袭人被一些人否定,就是因为她是晴雯悲剧乃至宝黛悲剧的受益者。宝钗被罗织罪名,原因也在于此。人们被宝黛的爱情悲剧深深打动,在同情、悲伤、愤怒的同时,总要找出一个感情的发泄点。本来贾母和王夫人是悲剧的制造者(在我看来,贾母、王夫人合起来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罪魁),但人们不仅因其良好的出发点而原谅她们,而且因看到她们是悲剧的受害者而同情她们,甚至还会主观地为她们的错误寻找理由,比如受了别人的欺骗等等。而把所谓的受益者薛宝钗看成凶手,将她对人的善良所为看成是阴谋诡计中的各个环节。这是主观欣赏心理造成的。因此对薛宝钗其人的理解分歧最大。
仔细推敲对薛宝钗的描写,就会发现曹雪芹对这个人物是肯定的。一是书中对这个人物的评定,曹雪芹使用了“山中高士”、“晶莹”、“金兰”、“贤”等褒义词,可见曹认为此人的品格是高洁的。二是在情节描写中,宝钗为人本分善良而落落大方,既未搞过阴谋诡计,也从未伤害他人,这与曹描写贾赦、贾蓉、王熙凤、赵姨娘的态度截然不同。
的确,薛姨妈和薛宝钗长时间住在贾府,一开始的确是为了选秀,但是最后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与贾家接亲,但是每个人都有寻找更好的未来的权利,在那时,薛家虽然是四大家族之一,是皇商,但薛蟠的父亲已经去世,唯一的男丁又不成器,薛母把家庭振兴的希望寄托在了女儿宝钗的身上。但宝钗虽然样样出色,但毕竟一介女流,再怎么能干也不能一辈子守在家里,迟早总得出嫁,如果能找到一个好婆家,靠婆家的支持,家道复兴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才会上京参加选秀。但选秀毕竟有很大的风险,天下之大,佳丽之多,能有几人中彩?所以找个好的婆家才更稳妥。所以,无可厚非。我想,如果林如海没有去世,黛玉心境不同更加开阔的情况下,宝钗也会有另一番自处方式的。不过这只代表我的个人意见,希望大继续加油!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