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清歌笔下的“乡下人”(二)

作者:清澈萧萧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1章


      其实这篇文章,我在月榜就看到了,但没有让我有点开的欲望,就因为标题,在古代乡下人地位并不低的,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比例是十分低的,跟现在的城市化浪潮相反,古代更是推崇乡村生活,包括在此时的西方,一位乡绅远比一位商人体面得多,土地对于封建制度而言,永远是第一位。但好在,还是没有错过好文,这个事情也告诉我,呵呵,望文生义不是好习惯,所谓的此乡下人非彼乡下人!
    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这个文中是为出彩的角色,男主角?不!是顾方氏!这个角色是本文最真实最有ganjiao(都第三声)的人物。
    从一开始的先声夺人到后面慢慢被“洗白”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这个时候不得不说下我最近一直纠结的一个人物《傲慢与偏见》的班纳特太太,老实说刚开始看到方氏的时候,我第一感觉是班纳特太太,但是后来我发现错了,她远比班纳特太太坚强、聪明得多。
    记得林语堂在给民国时期的一所女子学校做演讲的时候,说对于女子嫁人远比写作亦或者创造自己的事业重要的多,当时这样的言论在革命者看来是非常迂腐,但纵观林语堂的一生,他文如其人,太多的文化先驱革命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家庭革掉的比如鲁迅,而林语堂坚持了:他赞成革命,但不赞成革命家庭。他认为女子非常重要的就是在家庭养育自己孩子支持整个家庭。方氏做到这点,她曾经貌美过,就像她说了顾二姐最像当年了她,如今她满脸横肉,只能依稀地看出当年的痕迹,一方面在感叹岁月的无情,另一方面又要反问,为什么她从一位娇女变成这样有时候连家人都不愿接受的母亲,也许这几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能让我们找到答案,无论是四姐弟的哪一位都长大了,在丈夫去世,她支撑起了这个家,也许刚开始她不想撒泼不想这么下作,但乡下没有男人的家庭必须这样,否则在家族宗祠不护着顾大爷没有帮把手的情况下,她无法护得了孩子。
    作者刻画得真的很好,从一开始对于锄头的在乎对于那五亩田的坚持乃至后来主动会给出体己钱,从一开始依靠自己的丈夫到丈夫去世只能自己撑起自己然后二女儿把这个家终于导入了轨道,她其实没有变过的,没有洗白,而是一开始是白的。诚然没有文化没有那么多的聪明。她只是个市井妇人,但我想那些大家闺秀在遇到她这样的处境时更多的是逃避或是自尽或者常伴青烛,她也永远是爱孩子的,只是碍于眼界才会送女儿作妾让儿子辍学,但送女儿作妾在她认知里面不是害而是让她穿金戴银,是过上了好日子。
    这是个非常真实又很生动的形象,也许,在我们身边能找到原型~
    班纳特太太是个任性的娇妇人,方氏是个坚强有些滑头的中国母亲,两者相较,立分高下。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026683/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