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处的惊雷——评大风作品的细节

作者:午夜深蓝

第一次被大风的文吸引,当然是《又一春》。平心而论,《又一春》显然没有《江山》这么出挑,不过也算是相当入眼的好文了。即便是《又一春》,也是分了两个档次的。网络版是一档,出书后新加了结局则又是一档。添了那个“峰回路转”的尾巴,整篇文的成色顿时在小数点后面多了个九。
《又一春》大概是大风初入耽美的小试牛刀之作,情节格局中规中矩,结局是流行的NP,连题材选的都是当今热门的穿越。可是即便穿的是流行式样的衣服,《又》也因为大风与众不同的气质而显出了诸多闪光之处。先是大风的文字,无论何时都透着一种诙谐从容的调调儿,写到平静处令人忍俊不禁,写到波澜骤起时则颇有些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味道。正是这种幽默逗趣,娓娓道来的意思,使大风的叙事功力在众小白横行天下的时候显得突兀而出众。这样成熟老到的文字功力显然不是一日之功,也非阅历浅薄者能有,让人颇为疑心大风的职业是否与文字工作相关。其次便是在细节处的匠心,《又》文中很多情节设置大抵不脱耽美的俗套,可是有两个与主线无关的细节却让人着实惊艳了。一个是柴容与苏二的奸情。当读者心心念念地揣测柴容到底对苏三存了什么龌龊心思时,大风却优哉游哉地插了这么一段——“衍之如茶,行止如墨”——刨坟挖尸,床头埋骨,从此天下禁种银钩。原来“弯如钩,碧入骨的分明不是平和冲淡的苏衍之,是十足地道的苏行止”。笔墨极少,却把柴容和苏行止这两个始终隐在故事背后的人物刻得入木三分,情浓处比之几个主角的纠缠不遑多让。另一处便是出书版的结尾了。没有这个结尾《又》顶多是个中上,有了这个便算得上品了。一改网络版热闹喧嚣的大团圆,简直有点尘归尘土归土的意思了。死的死,病的病,最终没人逃过了阎罗殿。谁心底有谁,谁究竟爱谁,都在生死之间表露得明明白白。最动人是那奈何桥处的一瞥。符卿书十年等待,不过为了当初一句戏言。情真若此,夫复何言。大风一贯喜欢写现实时用谐谑的语气,而嬉笑中却又透着三分现实,类似黑色幽默。NP大团圆自然是人人喜闻乐见,按说到这里结了没什么可说的,但大风偏又加了段王子与王子们的婚后生活,依然是轻松到来,却在昭告着现实的无情——终究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写《江山》时,亦是如此——戏谑与现实交错隐现,而细节处的匠心,从数量到质量,更非《又》文可比。这里先说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一看《江山》,即知是大风下了功夫用了心力去写的,虽然不改诙谐,却不似《又一春》中EG得一往无回、贫得太过彻底,而是拿捏好了逗趣的分寸,自在地在EG与现实间游走。开篇便使□□村与大槐庄。两个结了世仇的小村落——虽然不知何时结的仇,结了什么仇——出了当朝两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员。这显然是超现实的EG。不过细想来,在中国,两个小村子因为不知几百年前发生的一点芝麻大的小事便不断地结怨乃至成为世仇这样的事情,实在太不鲜见了,虽然无稽,却极平常。而朝廷中的朋党之争,虽为的是权势名利,无聊处竟也不比这小村落的世仇高明多少。而这□□村和大槐庄的设定,更是成为日后描写顾程、程吕等人的矛盾时,最出彩的一份佐料。
然后便到了战争。从节度使的封衔到最后程将军的回马枪,这场战争颇似有唐一代的安史之乱。程小六家在逃难途中把女孩子一个个扔掉,最后仍到了他。顾小幺的寡妇娘则在逃难的途中跟兵爷跑了,丢下了他这个拖油瓶。这番离乱在别人笔下必是一番凄风苦雨,而在大风写来却只是寥寥几笔,调子轻快如郊游。战争的场面更是一点没有,而对旧王孙的凄凉晚景的几句描述,惨烈处比直描战争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省城的夜晚,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一只瑟瑟发抖的手从黑暗的旮旯里伸出来,跟过路人低声讨一口水一块干粮。声音嘶哑,却还能听出很圆润的官话。肮脏不堪血肉模糊的手递出来的常是一块玉佩一支金簪一挂明珠。这样的人就是旧王孙……王孙带着逃命的一定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心软的给他口水喝换一件,心狠的闷倒一个得一堆,忒狠一点把他的宝贝都搜出来再送到官衙领赏银。怎么算都是赚。顾小幺跟程小六听的很羡慕。”找到窦天赐的过程中男女辨错固然有趣,可中间还有这么一段——“前几天磨子他爹在官道上捡了一个女娃娃,卖给兵营衙门临街的宋妈妈得了一两银子。所以人都说,金子银子死宝贝,路边的女娃娃活宝贝。……要是自己先瞧出来她是个女娃娃,一两银子都是我的。” 逃难中被丢弃的女孩大多被卖做娼妓,而窑子,正好开在了军营的旁边……无论是顾小幺的羡慕,还是程小六的贪财,都满溢着小孩子的天真。也正是这种几乎残忍的天真,衬得现实分外残酷。一场战争,一场离乱,大风笔下字不过千,甚至没有一点血腥和硝烟,战争的惨烈和百姓的流离却已宛然在目。于是方知,以无情之笔写苦难,比有情之笔更深。
科考一段也写得极为精彩,这里只说一处。顾程二人本是在文华门入试,而宋刘二人却一直错记为文宣门,在二人出门前还千叮咛万嘱咐。显然当年二位大考时,便是从文宣门入,而今已成了心底的烙印,刻骨铭心。大风对这个细节只是一笔带过,可是落魄读书人的那点凄凉却全在里面了。
待到顾程二人入仕之后,大风的黑色幽默更是有了用武之地。从九品的芥子官,省了辨等级的麻烦,是个官员就要垂手让路;顾况内急冲撞了秘书令,吓得连方便都方便不出来;而偶尔几笔对老明经的勾画,亦是明快中隐含酸楚……
说道仕途,程吕两家的矛盾不可不提。其实两家的矛盾,无非就是放大了的顾程之间的矛盾而已。而这个矛盾给读者的第一个直观展示,便是程秘书令的名字——程文旺,字状元。堂堂的当朝文官大员,居然起了一个如此有辱斯文的名字,莫怪程大人一被提到名字表字便急了。读到这里实在令人喷饭,同时一个勇武粗豪的程太师便也跃然纸上。当年的吕右丞的儿子做了大将军,当年的程将军的儿子成了秘书监的头头儿。两家矛盾之深,斗气之可爱可见一斑。这一处虽然有EG的嫌疑,可天下间又哪个父母不是如此望子成龙,拿自家孩子处处和人比,希望孩子能擅己所不擅,长己所不长。大风用的是荒诞之笔,但写得却是确凿的人情百态。
吕先的登场,令人印象尤深。这并不是指后来程适眼中的面瓜那段,而是程适初识司徒之时,程回来问同事,朝中红炮的年轻貌美的官员是谁。同事答曰:有两人,一个是大将军吕先,一个是中书侍郎司徒。吕先在外剿匪,程看到的必然是司徒。这一段看似是主写司徒,可是却一下把吕先的形象推了出来。司徒美貌到什么程度大家事知道的,而吕先竟与其并列,这个侧笔不可谓不浓重。再者,前面写程文旺的高大威猛与秘书令一职形成奇妙的倒错感,这里仿佛是极工整地对出了上联的下对——吕先的美丽儒雅和大将军。
大风的文字,看似诙谐调侃,实则细致精巧。不动声色的从容,处处藏着锋芒。
Ps,本想对文章架构做些评论,因为一位好友在读此文时对结构产生了质疑。我为大风辩护良久。不过考虑到文章未完,对构架贸然评论到底还是早了些,于是作罢。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