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现实的结局

作者:法拉利2010

看过《门第》之后,对结局并不像很多人那样感觉遗憾,倒是觉得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了。应该说羽明的选择是明智的,而闽乔更是一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从一开始就把什么都看得透透的,珍珠(闽乔)其实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女孩子,她知道中国式的婚姻是绝对要讲求门当户对的,她很聪明,所以本人非常喜欢她!因为我和她一样,也认为婚姻绝对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嫁入英国王室的戴安娜怎么样?她和王子的婚姻不是最终以悲剧收场了么?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这是我们中国古人总结下来的历史经验,应该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古人传统婚姻的模式就是门当户对,即使是从现代人的观念来看,也 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无论是对其赞成者还是反对者,只是理解上的差异,其实他们都不自觉地在遵守这个古老法则。爱情的产生可能不会要求门当户对,但婚姻 的缔结却需要门当户对。大凡我们可以看见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却不见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婚姻事实,足以证明婚姻的匹配原则的正确性。这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婚 姻演化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她关乎儒家文化中关于婚姻的“重礼轻爱”,所谓“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只有那些真正符合了文化礼仪上的婚姻才可能被社会和家 庭认可与接受。
《诗经》有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表面意思理解起来,好像找什么样的老婆,需要告知父母,以示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不然,这里并不是父 母同意与否那么简单,而是要由父母来把好“门当户对”这个关,也是社会和家族设定的一个婚姻法则。“门当户对”,几乎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成文或者半成 文婚姻规定。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衡量的标准问题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已。起初的“门当户对”,考虑的可能是两个家庭的金钱、地位大体的对等;后来还有涉 及到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以及文化意义上的门当户对。无论那种,都是讲究男女双方的一种现实利益的对等,婚姻才能匹配。
起初,黄帝让自己的儿子昌义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卜,后生下了继承自己事业的颛顼;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也理所当然地做了尧地接班人。 不管他们当时考虑的是哪种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或许是因为地位的煊赫,加强联姻巩固地位,或许是道德的高尚,用以传承帝位,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婚姻的门当户对 重要性的认识。原始婚姻的门第观念虽然不如后来的强烈,但遵循了一个基本法则,就是爱情是次要的,礼仪却是不可忽略的,嫁娶一种利益的交换。所以到了周 代,父命难违做为对子女婚姻的支配权已经被固定化,录入礼仪的典章之中了。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婚姻几乎就是一种交易,这种门户显然出自于对氏族和社会稳定来考虑的,有相当的政治利益。历史上的许多政治联姻,多是来自于古代原始部 落和邻邦之间通过互婚而形成的一种力量平衡。象秦晋两国世代联姻,国君互为连襟;汉代的宫女和公主同胡人的和亲;还有唐太宗和长孙无忌的三代联亲,除了有 拉拢之意,更有维护王朝稳定的用意。
上层社会中的帝王、贵族和官僚,他们的婚姻重在门户的形式,地位匹配具有明显的交易性质,这是一种政治婚姻上的门当户对。汉朝安抚边境就采取了“和亲”政 策与匈奴联姻,清朝皇室世代与蒙古族联姻,公主多下嫁给蒙古王公贵族。至于下层社会,特别室唐宋以后,比较注重结婚论财,婚姻的门第就显得虚浮了,门当户 对更多体现在实实在在的钱物上面。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大多考虑双方家庭财产多寡。“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恬不为怪。”这样就造成了在缔结婚 姻的过程中注重聘礼,聘礼越重,女子的身价筹码越高。 相反,女子出嫁如果妆奁不丰厚便出现被婆家看不起以至受虐待的情形。
可以说,婚姻的门当户对关乎社会、家庭和种族的稳定和延续,很难想象那种不匹配的婚姻能造就多少不堪回首的悲剧爱情。那些开口闭口喜欢唱高调的假道学者和 伪理学者,总是满口的仁义道德和爱情至上,却宁肯忽略婚姻的幸福与否。婚姻的基石在于门当户对,爱情的大厦绝不是空中楼阁。诚然,门户本身没有贵贱之分, 但却没法回避婚姻主体中作为个人,他(她)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文化素养并由此而带来的惯性定律。这就是门户婚姻中最本质的东西,文化和习俗的差别,而观念和 教养以及个人习惯的异同决定了婚姻的稳固与否。相近的文化背景产生相近的社会认知和生活习惯,确实可以减少了婚姻中的不确定因素。那种凑合起来的婚姻,尽 管至死不变,对双方来说,只是人们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惯性思维,懒得离婚罢了。
爱情可能毋须门当户对,婚姻却不能忽略。所以爱情可以轰轰烈烈,可以山盟海誓,但婚姻却只能是平平淡淡,稳打稳扎。前者我们看到了昙花一现的美丽以及晨曦 微光的一掠,后者我们看到了涓涓溪水的长流以及投鞭断流的一击。贾宝玉和林妹妹堪称爱情上的门当户对,但他们断乎不可过着柴米油盐的婚姻生活。试想,林妹 妹端着一盘烧焦了的煎鸡蛋,宝玉可曾想“我何曾见过这个妹妹?”神瑛卫士哪里来得及护卫这个绛珠草呢?恐怕她早就枯萎成打猪草了。老祖宗和凤姐圈定了薛宝 钗,就是基于婚姻的匹配原则,婚姻是相互的迁就和容忍,而不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它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潘金莲谋害武大郎,不仅仅是因为武大郎相貌丑个子矮, 而是卖炊饼的武大实在没有武二的那种英雄气,自古美人爱英雄。而这种英雄气,正是文化意义上的一种“门当户对”,文化意义上的“门户不当”就造成了价值观 念和心理矛盾两者的冲突,武大之死本质上说是“门户婚姻”这个无形杀手造成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人认为才子佳人的婚姻可以不讲究门当户对,并作为一种模式加以宣扬。其实才子佳人的婚姻多是不牢靠的,他们可能只产生一段刻骨铭心的 爱情,而且也多发生在士人与妓女之间。这仅仅是才情与风雅的暗合,多是文人墨客寻找精神安慰的一种方式。同样,如果没有相当的匹配,也没法酿成婚姻的美 酒。那种文人小说家设计的场景,某个才子路遇头戴杏花的妓女,随口赞曰“髻上杏花真有幸,”此时妓女应声回答“枝头梅子岂无梅。”然后两人就结秦晋之好, 婚姻就美满幸福,显然是好事者的一厢情愿。
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一曲《凤求凰》马上令文君为之倾倒并与之私奔,这在当时也是大逆不道的。卓王孙之所以觉得令人丢脸,并不是因为女儿的伤风败俗给自己 难堪,而在于她与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穷小子私奔。后来司马相如通过自己的《大人赋》博得汉武帝的赏识,做了大官荣归故里,岳父卓王孙对之恭敬有余,唏嘘不 止,庆幸自己女儿慧眼识才。可见佳人才子并不是门当户对的条件,而金钱地位、家庭背景才是婚姻匹配的标准。历史上真正堪称才子佳人的典范仅有一对伉俪,就 是宋朝的李清照和赵明诚。但他们不仅在心灵上为知己精神上相印,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拥有相近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生活情趣以及才识的认知,其结果就是相当 的门户婚姻。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是对爱情盲目缺乏理性的纠正,古人讲究的门当户对对今人的婚姻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今人的婚姻,显然也不能脱离“门当户对”这个原 则,而且应该加以丰富和扩展,这就是文化素养和环境性格还有在共同的理念下形成的习惯的共识。婚姻就像弹簧,你弱对方就强,没有共同的爱好、兴趣和品味, 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稳固的婚姻,当一方被另一方打得满地找牙,怎能有匹配平等的个性婚姻?爱情可以强调精神化,婚姻却不可忽略物质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能 理性化。这样看来,现在人们在征婚广告中罗列各种展示自己的条件,寻找“志同道合”者,难道不是在要求门当户对吗?
我很赞成一种说法,就是婚姻上的“文化同源”也就是文化上的“门当户对”。这里是摒弃了古代婚姻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地位而划分的传统社会等级的“门户”之 对。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人讲的婚姻上的“门当户对“,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她新的内涵。传统的门户之对当然已经不能适合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然而 “文化意义”上的门户却有着根深蒂固的惯性,它会继续承接着古代婚姻的血脉,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婚姻幸福与否的试金石。文化上的门当户对是一种双方欣赏、理 解、接纳、适应的过程,婚姻关系一旦打上文化的印记,就决定了双方的价值观和生活原则,他们要么志同道合要么同床异梦。
在《门第》中羽明选择了离开闽乔,这才是他保护他们之间的爱情的最好方式。因为珍藏就是一种最好的保护!所以,尽管我的心中也为他们之间有情人未能成眷属感到唏嘘和遗憾,但是回头看看我们现实中的人生,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在声声唏嘘中点点遗憾里艰难前行的么?人生可以怀有美好的梦想,可是无论你在梦里如何腾云驾雾,都别忘了醒来还是要脚踏实地地走路!
《门第》——用离开成全爱,这是最现实的结局!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门第
  • 所评章节:7
  • 文章作者:平阳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10-03-01 11: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