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纵横(第一部 权臣 )》

作者:rt

《纵横》这样的好文,若是白白看了去,我心里也是很不好意思的,今看到第一部完结,错大求的竟然是砖评……于是我仅代表我自己,说说感想。抛砖引玉啊抛砖引玉,抛出的是砖头,心里不过求的是《纵横》这块玉更无暇些罢了。
先说一句,错大的文,我看过的有《雍山轶事》、《Streshold》、《瑟拉斐战记》。《纵横》只是粗看了一遍,某些重点章节温习了遍,所以我心里是很心虚的。
我觉得《纵横》最大的问题是视角问题。大型的历史文往往使用的是全知视角,纵横也不例外。在这种视角中,作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在这一点,必须大赞一下林错大人,纵横出场人物之多,人物刻画之鲜明,情节之细致复杂,在我看过的文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在另一方面,特别是从古文的传统,错大的文风来看,是由人物外在表现内在 ,避免大量的心理描写,功力不够的话就很容易留给读者模糊地印象。作者身为叙事者可以看见整个故事的全貌并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但读者所能注意到的不过是其中的小小断章,很容易分心。所以纵横的对话尤其之多,以借此来说明人物乃至故事发展,却难逃累赘疲沓之感。我们可以做一个横向对比:《Streshold》中同样拥有宏大叙事,但比之却整个脉络明朗许多,一是它篇幅要少很多,而更重要的是错大采用了惟妙惟肖的史官口吻,既给人一种微妙的真实感,更全面的,立体的,一目了然的提挈了全文和主角。而纵横,工笔细描的效果是,我们读者惊艳于各个角色的鲜活,拼起来却凑不出整个王朝风貌。
同时,《纵横》不仅仅是历史,它更着重的是林纵个人的成长史,和她和嫣然的感情发展。在林纵和嫣然的相爱相知中,大量的限知视角出现了,即“小纵眼中的嫣然”和“嫣然眼中的小纵”。毕竟这种真挚感人的言情,用疏离而缺乏代入感的全知视角是做不到的。同样的,在对林纵的角色塑造上,也以这样的人物视角做了衬托,如“杜隐眼中的小纵”等等——随手一例:“果然精明厉害,喜怒难测。——那张妩媚灵秀的脸不过是欺骗世人的面具,年少的楚王竟如淬炼的剑刃一般锋芒毕 露,寇子初心有余悸,老老实实的行礼退下。——这里就是从寇子初视角看林纵。当全知视角转变为人物视角时,承载这个视角的人物仅仅作为工具,以不同审视角度塑造更为立体的观感。
实际上,对林纵形象的完成,作者几乎是倾尽所能。借杜隐之口,借寇子初之口,乃至萧逸之口(如萧逸训斥萧伯侯那段),大量的视角都是由林纵触发的,无关的略去了。这种人物关系是不平等的,这样的故事情节被割裂了。这种偏爱之下,连嫣然都弱化了,焉论其他?比如一部下来,萧逸只是做了做离间,治国安邦的才能在哪?比如寇安国壮烈自杀,心里路程何在?比如叶秋临这种光芒万丈的配角,行事也给我儿戏之感。
最让我感触的是,近几章的楚太妃问题,从作者的描写之上,我只感到她对逝去儿子的纠结。我还在想,这个人物若是心有芥蒂何必收养小纵,莫非是心真的太深了?!然后错大一解释,我明白了,原来太妃是爱小纵的。我被说服了。可我万一没看到解释呢?哪怕在文中稍稍点一下也好啊。好吧,我就直说了,读纵横时有晦涩之感。如果有人要就此唾弃我的理解能力,请尽管来吧!好几章,读第一遍完全模糊,看了作者后面的解释才有一种“原来是这样啊”之感,于是我深深自卑了。T^T——于是我码了这么多字,也不过是为了试着解答这个问题而已。
无论如何,纵横瑕不掩瑜,而我,不过在殷切的期待第二部而已。
我想来,第二部里林纵有了更大的野心,他需要更大的舞台,更刚硬的计谋,更多更强的敌人。甚至会有战争。我试图提醒的也不过是——以主要人物成长为主线的结构和所必要的群像描写之间的冲突,全知视角与人物视角的转换(涉及战争的架空历史小说都不可避免的采用多重视角的结构);我想期待的也不过是——作者更广阔却更简明的视角。
-------------------------------------------------------------------
我自己看了遍上文,突然觉得,结构什么的,都是浮云啊。-_-|||
我要是写个读后感绝对比这半通不通的长评有意思多了……会有谁用砖评向喜欢的作者表白的呢?tnnd,我要哭了。

1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25 22:06:08
不不不,大人你这个表白太給力了啊,握手!
其实是让我茅塞顿开啊,我一直在烦恼那些人物,为什么总是小纵一个人耍帅呢?
原来是视角的问题啊,明白了!!
有些东西,视角是选得偏了。这个第二部里一定要努力改正!谢谢大人^_^
真的是很有用的砖头啊
[2楼] 网友:rt  发表时间:2010-08-26 14:18:28
原来还是有用啊,那我就放心了。分析这个东西,很容易乱讲一通又说不到点子上的。可我又不甘心只破不立,拍了砖就扬长而去。
我再冒昧建言:写权谋的时候,不妨站得远些,多些疏离感,多些背景描写,场面描写;而写群像人物的时候,多点代入感,多些心理描写,必要的解释可借人物视角说出。当然,这些是我不写文,想当然耳。
视角的问题,就像是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样,如果该给远景的时候给了近景,该给近景的时候给了远景,或者根本不给,美感就要大打折扣了。
错大也看《庆熹纪事》的话,不妨参考参考其结构。(话说今天我想起这个巨坑来,搜了一下,居,居然更了?!我心情太复杂了……)但,纵横也有自己的特色,不宜展开太多。否则有字数爆棚之忧哦。
我觉得萧伯仲兄弟和陈国太子这两个支线(要不叫伏笔?)就很好。清晰明了,若是其他人物于此一样就完美了。
嗯,就这样。
[3楼] 网友:vhooo  发表时间:2023-03-10 12:37:01
嗯,rt说得对。
来自福建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