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我妻薄情》

作者:绝世妖娆鸨妈妈

关于青青时代变化的太快的感慨,我想作为目睹着互联网出现并跟它一起长大的一代,80后90前大约是最为这样的变化所冲击的一代人吧。一点点看着网络世界里的我们逐渐丧失了爱具体的人的能力,转而爱上了抽象的人,曾经以为在网络中我们会成为多彩立体的形象,现在却只是一个单薄片面的符号。
爱具体的人,其实是一个抽丝剥茧,亦苦亦甜,柳暗花明的,慢慢的过程,然而网络把我们变得都太着急,好像昨天才开了题,今天就要问你是否已经写好了致谢?在网络没有进入我生活的年代,每天上学找各种理由问父母多要2角钱,就为了在月底去报刊亭买3.8一本的《校园幽默》,看里面的高中纯情恋爱故事。那时候的言情小说,视线多接触一秒已经是令读者咬着被子尖叫,能亲到脸颊对编辑来说都已经要开始红灯警告了。现在想起来那时之所以觉得如此浪漫而心动,是因为主要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生活中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所有的描写都与生活高度的重合令人浮想联翩期待不已,然而我们依然清晰的知道那只是纸片人,是生活的增味剂,我们终归是要与现实中的人去打交道的,而他们是如此的复杂,可以令你觉得有些方面很喜欢可是有些方面又有点讨厌。
然而在网络大规模普及后,大家似乎已经很难清晰的界定现实和虚拟了。网络里的两点之间是拓扑结构,两点之间有边无距,很容易让你觉得离梦想触手可得(比如追星)。然而现实往往是迂回往复百转千折,和现实的人打交道真真假假,费半天劲也得不到一个期待的结果,遁入网络不需要花太多成本就有成吨的糖喂给你吃。亲吻拉灯只是小菜,纵横捭阖堪称手到擒来,回过头来再去看真实世界中的人都因此而显得面目可憎而不可语冰,陷入网络化的思维简直像吃(防屏蔽)药一样令人欲罢不能。对于在网络进入普通家庭后才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将网络思维作为日常生活的评判标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去上课之外的时间,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和电子产品捆绑,即便是最好的朋友,哪怕住在隔壁,互相之间的也多是通过那个企鹅脑袋交流。这样想来,当初和同班的闺蜜放学后互相交换信件,回家对着她的倾诉和期许咬着英雄笔杆绞尽脑汁写回复的日子,还真是想起来都泛甜的记忆。我自己也有过一段在网络里迷失的日子,来到荷兰才重新发现烟火气的生活别具微妙的滋味。虽然同样是从点A到B,脑海中的想象尽管快,一段拓扑边上再怎么积分面积也永远是0,真实的曲线之下才会积出人生的厚度和精彩。
个人观察觉得不同代际之间在思维上像跳崖一样的转变,可能是青青近期以来苦恼的源泉。毕竟跟我差不多年龄,有相似经历的读者多数都跑去当妈了,哪里还有时间在JJ挥洒激情,读者群体也在向Z世代转变。青青其他文姑且不说,本文的小谢和石榴尽管是穿越小说的主角,但却一直在以尽量还原真实人的行为反应来进行描写,所以很多年轻读者的经历可能不足以支撑完全共情青青的一些伏笔和人物心态,也不符合部分读者预想中对穿越小说的期待。但是对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的人物是为你心目中的那道光而生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光,当年老米雕光屁股的大卫时还饱受批评呢,雕出来他们不也只顾着咂舌。另外,写作不开心了推荐看一看毛姆的吐槽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看看那些名作家一地鸡毛的事取悦一下自己。
33
来自荷兰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