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战破山河一将成》

作者:肾宝

弓箭、膂力部分参考。
  弓箭: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
  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各代在制作技术上都有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原始的制弓材料为单一材料,由竹木制成,后发展为复合材料,一般由兽角、筋、竹木材、丝、漆、胶等复合而成。弓的种类繁多,如春秋战国时分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废弓用于打猎和飞射飞鸟。汉代分虎贾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角弓骑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卫军用。
  汉刘熙《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箫,言箫梢也;又谓之弭,以骨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抚,抚也,人所抚持也。箫抚之闲曰渊,渊,宛也,言宛曲也。」
   汉代时,制作弓箭更加利于实战,造出许多用于步战、水战、骑战的各种弓箭。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不仅弓力强劲而且装饰有铜箍、玉角,十分精致美观。人们视射技既是一门战术又是一门艺术,有人形容吕布射箭“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
  《前汉演义》中描述,汉文帝时,周亚夫迎战吴楚兵“前驱发出弓弩手,连环迭射,后队发出刀牌手,严密加防”。又有:敌兵“群镞齐飞,争注汉军”;汉高祖“冒矢督战,毫无惧色”。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曾以其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威震边关,使匈奴不敢进犯。据说,李广使用的箭名叫“大黄箭”,常有“强弓四射,箭如飞蝗”之说。
  弓样式多种,作者参考时,选择了长弓和反曲弓,角弓。
  普通练习时也分有两种,一种是锻炼膂力,一种是练习准头。
  
  膂力: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诏颁河北渚军教阅法,凡弓分三等,九斗为第一,八斗为第二,七斗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为第一,二石四斗为第二,二石一斗为第三。”(《枫窗小牍》卷下)
  宋孝宗时,虞允文上奏说,“荆、鄂两军”,“士挽弓七斗、八斗者甚众,臣比因呈阅,尽令改教劲弩”(《历代名臣奏议》卷224)。
  宋孝宗有一次教阅军队,宣布“弓箭手以六十步,每人射八箭,要及五分亲”(《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3淳熙元年十二月丁卯)。  
  宋光宗时也规定:“殿、步司诸军弓箭手带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力,箭十二,六箭中垛为本等;弩手带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为本等。”
  宋代一斗约等于6.4公斤,一石约等于60公斤。宋代的弓箭手最低也要能用七斗的弓(44.8公斤),在60步的距离用一石二的弓(72.8公斤)射中目标也是考核弓箭手的标准。
  古代也有弓力以斤为单位。
  “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
   考古证实明朝一斤约合今591克。军中标配弓箭合当今60千克,体弱者也用合今30千克弓,强健者能开七十多公斤的强弓,更有高者统称“虎力”。所有上述弓箭在战场上都有所应用,但只有强弓才能穿透各种铠甲和盾牌杀伤敌人,不过如果体弱者能练就一身百步穿杨的本领,也能出奇制胜。
  在传奇和小说中大多有以“石”为弓箭计算单位的(1石=94斤)。
  三国时,有名的蜀将黄忠虽年逾花甲,仍不服老。一次,蜀国点将,欲破魏国名将张郃。军师诸葛亮认为只有张飞能抵过张郃。黄忠则曰:“某虽老,两臂尚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敌张郃匹夫耶?”说着取下架上大刀,抡动如飞,壁上的硬弓连拽折两张,可谓“老当益壮”。南北朝弓的拉力增大。据《梁书》记载:“羊侃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马上用六石弓。”
  现在奥运会比赛是在70米的距离用20公斤左右的弓。
  
  古代欧洲有长弓兵。
  所用的长弓一般长5英尺(1.5米)左右,大致齐眉,个别的长达1.8—2米,比欧洲常见的4尺弓要长。这是为了追求较强的弹力,=使用坚硬的材质,不易弯曲,所以必须做得长一些。
  一般的长弓拉个满月大致需100—120磅,也就是45—55公斤的力,最强的达到180磅(80公斤)。
  在现在的弓箭爱好者用70磅(约32kg)的弓已经非常吃力了,一般用的是40~50磅左右的弓(这也奥运会男子射箭项目用弓的磅数),在战场上能用120磅的长弓连续射出十几二十支箭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长弓的最远抛射射程达400码(365.8m),有效射程为220码,根据不同的射手,射距不同。在英国历史上最精锐长弓手士兵手中,长弓的命中率大大高于十字弓。由于长弓更轻便,更容易掌握,适用于散兵射击和方队齐射。
  
  粗略的一部分弓箭和膂力的参考。
1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