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天秀》

作者:Irene

关于楼下一位题主的发言 我感觉大家都在用自己的角度劝服你 那么我姑且试试看我理解你怎么想的:
1. 看客们看爽了 让你觉得乌合之众是人群的本质 很想劝说大家冷静一些 不要光顾着爽
2. 工作中的正常利益争端 不应该上升到人身攻击的范畴 这明摆是不正确的
3. 弱者最后只能像阿Q一样欺骗自己 以得到宽慰 这很可悲 更显得报复着可恶
于是 我有很多疑惑:
1. 对于观点本身 我没什么可说的 这个观点是你的个人体验 没有对错之分。但每当有人站在这个角度 我会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个提出者是不是想要划清自己和群众的距离 以维护自己精神世界的洁净?所以 我想提出两个小观点:1)厌恶是划分自我与他物的极好工具 要谨慎使用。2)显示出对群众的厌恶 并不可被证明为站在道德高地。
2. 这个观点很正确 但同样我也有问题:1)这是一个合理正常的利益之争吗? 我觉得不是 通过操控舆论早以对对方造成人身呃人格诋毁了 已经不是一个我认为的正常争斗。 2)水军洗地舆情控制我个人认为无可厚非 方法本身只是方法 并且大体合法,怎么用才是重点,很明显Halley在我看来就是没用好,预期效果达到了但是没有得到结果,那么该她受的报复她哪来的权利说不? 3)得罪不该得罪的人 很抱歉 谁做的谁受着 如果Halley有能力报复 那么Shawn来受着 ,如果她于是真的无关我觉得她可以委屈,但更可惜的是 Halley其实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她也不觉得自己委屈 她就是那个没做对事的弃子没有谁真的有必要帮她
3. 关于被打了的Halley是个弱者 我感觉其实很好笑 1)Halley哭闹是个很正常的行为 这是人类感性上表达委屈争夺利益的有效方式 前提是面对同样处于感性状态的人 可惜她的同僚老板都不在感性状态 这 没什么好委屈 她当然只能认 2)“被人赏了两巴掌 她能有什么好办法” 没有 有的话她是另一个shawn 她可以赏回去但她不能, 她做在先凭什么要求别人是圣人 圣人况且不要求人人成圣人 3)我感受到你对这种无力感的厌恶 不仅仅是对人群的厌恶, ok 这很OK 无力几乎是不虚无生活本质的一部分 你拿厌恶怎么反抗?这一点是我自己的观点 我是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无力是必然 积极只是一些选择 4)有一点我感觉你和你楼上一位题主想法相近:Halley食做了这个事 但她不应该这样承担结果 也不应该完全由她承担结果。我同意 更道德的方式并不是这样人身攻击和威胁式的惩罚她 但我再次抱歉 我没有好的办法 而我觉得胸姐的办法极好 Shawn达成了自己所有的目的。并且 她的这一份 逃不掉的 为何一个参与者有资格逃跑?她们俱乐部的那一份 以后可以慢慢还 但她这一份 当然是现在就还上。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胸毛荔枝  发表时间:2019-02-12 14:55:46
长评666
[2楼] 网友:丹阳  发表时间:2019-02-12 15:15:10
👏👏👏
[3楼] 网友:此时慢慢爬过的一位网友  发表时间:2019-02-12 16:13:50
没看过那位题主的看法,只是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感兴趣。
“想要划清自己和群众的距离 以维护自己精神世界的洁净。”
“厌恶是划分自我与他物的极好工具。”
这一段上下联系,暗示情绪是在理性之前。那位题主并不是因为自己的那些理由,才“划清自己和群众的距离”,而是为了“精神世界的洁净”的欲望,才找出理由说服自己为什么这么做。
所有的选择,源自于内心和大脑。内心提供欲望(情绪),大脑则给理由。世界上也不存在所谓的“理智战胜欲望”,在选择和理由之间,不同的欲望把自己打扮成不同的样子,深思熟虑的欲望把自己打扮成了理性,鲁莽不顾后果的欲望则是本色演出。总而言之,在这种推论中,理智始终是欲望的奴隶。这不单包含某一个人的某一行为,而是所有人的所有行为。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用它解释,适用范围如此之广,个体行为的差异尽数抹消。这更像是群体的理论,而不是去单指个体。用这种方式思考不足以去理解个体与个体的差异行为。
“它物”
这种专业词放在这里不太合适。没有具体的解释,读者无法获知这个它物在这个话语体系里面代指什么。整句话做为劝诫那位题主和很多路过的网友应该都看不懂。
“厌恶是划分自我与他物的极好工具”
我认为这是错觉。世界不存在它物,只有他者。自我与他者也不是需要划分的关系。他者是自我的折射,而只有在接收到他者的折射后,才是完整的社会意义上的我。
一切仇恨、爱欲、厌恶的、精致的、粗暴的、羞耻的、荣耀的、肮脏的等等情感早已经存在,它们深藏在迷雾混沌而我们却无法感知。直到某种实体媒介出现,借着媒介的情感延伸投射确认到自己身份。在这个过程没有什么划分自我它物。
在这个话语体系的他者来解释那位题主行为,没什么群众也没什么精神洁癖。只是他者里面厌恶那部分——厌恶早已经被包含在他者里面——情绪刚好跟这段情节产生投射,这段情节充当媒介像镜子反射她早已存在却没有察觉到的厌恶情感帮助她确定自我。
[4楼] 网友:Irene  发表时间:2019-02-13 02:47:10
我觉得三楼提出的观点很有趣 有些是我没有考虑到的
1. 关于“想要划清自己和群众的距离 以维护自己精神世界的洁净”。 1)这是我很个人的体验 小时候我很愤青 确立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是从区别我与外在开始的。当我有俯视人群的感觉是 我经常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愤怒 但我是个不作为的人 徒有愤怒和对自己的认同。 2)你提到理智与欲望的二元关系。我很赞同:人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和动机 赋予自己的行为与动机意义 已达成逻辑自洽。但我不是很理解你所说的“这种思维方式不足以理解个体与个体的行为差异”。我的体验是 每个人用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加工自己对世界 自我 自我行为 自我动机的解读 这种加工方式本身很有差异性。提远一点 我最大的乐趣之一 就是用他人所提出的逻辑来反驳这个逻辑自身 暴露出漏洞,根据我的体验 每个人的逻辑都不同。 3)关于“欲望把自己打扮成理性”比喻手法 于是我必须讲清楚其中更细致的逻辑关系 理性或者说看起来理智的选择很可能是被欲望驱动,但我不认同理性是欲望的一种形态或者附属 我倾向于他们是有定义上的界限的 这里我们有论据 只提出观点。 4)传入神经到达不同脑区的时间不同 科学证实到达理性区域的时间比感性区域的时间点晚很多 我不学无术没有数据请自行百度
[5楼] 网友:Irene  发表时间:2019-02-13 02:49:40
2. 关于“他物” 1)我想表达的是客体 想到这个词的时候我脑海里是萨特的“他人即地狱” 与“1.(1)”所想表达的相近 。2)用物这个字是因为 在我看来 外界一切是否有生命都是相对于自我的客体 与是否是个人无关
3. 关于“厌恶是划分自我与他物的极好工具” 1)这的确是个“错觉”,厌恶和仇恨会让人之间的距离感拉的极大,但这只是感觉。2)“他者是自我的折射” 没有错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和他者的关系很像是丰富自我认识 变成一个超出个体之外的社会的我。另外 自我很大程度上是关系中的自我 所以每个人都有多重自我 因为人在不同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 不同的期待与被期待 不同的相处模式和关系结构 。3)“直到某种实体媒介出现,借着媒介的情感延伸投射确认到身份。这个过程没有什么划分自我它物” a.我认为所有他人 他物 他者 这些都是媒介 他们都是客体 都可以划分。b.是对于媒介的情感 还是媒介对“我”的情感?有双向的东西就有客体。 4)“它们深藏于迷雾混沌而我们却无法感知” a.我认为感知力是需要培养的 不排除有人无法感知 但我认为有人是可以在没有确切认识的情况下感知的 b.情绪并不需要确切的客体或者说对象,也就是说情绪是自我的东西 并不真的需要他物 c.抑郁症状/状态是不需要具体消沉的原因和对象的 这是我的个人体验
[6楼] 网友:Irene  发表时间:2019-02-13 02:51:48
3. 这是我的个人体验
4. “没什么群众 也没什么精神洁癖” “最终 这是你与上帝之间的事” 我觉得人活着就是和自我相处 他人的确是自我的折射 镜像 不可控的移动围墙 世界的中心只有你和你自己 或完全□□ 或衣不蔽体 或勉强遮掩 或衣冠整齐 的相见
5. 我觉得你没写完 可能被字数限制吞了 我看不了
续 1.(4)我不学无术没有数据请自行百度
[7楼] 网友:Irene  发表时间:2019-02-13 02:53:57
感觉自己中文好差啊......... 嘤嘤嘤
[8楼] 网友:忆梦楠柯  发表时间:2019-02-15 17:30:20
楼上几位大佬讨论的东西,我这个理科生真的看不懂
[9楼] 网友:一叶惊蛰  发表时间:2019-05-16 18:42:17
我好像看懂了……
[10楼] 网友:团儿  发表时间:2019-08-11 00:14:13
我本来也想打上一大段的,结果发现你写的完全就是我想写的,突然觉得精神上得到了共鸣,我很感谢看到了和我相似的频率
  • 评论文章:天秀
  • 所评章节:104
  • 文章作者:御井烹香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19-02-12 14: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