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潘美与“杨业之死”

作者:正气赋流形

关于杨业之死,有许多种说法,在其中,有两个人是避不开的,一个是潘美,一个是王侁。
作者大大在这一章里也提到了这两个人。PS:顺便捉个虫,是“王侁”,非“王诜”。
那么,他们到底是谁?真的如演义小说电视剧中一样,丧心病狂地勾结辽国,陷害杨业,以致其于死地吗?

【1.潘美何人,功在何处】
史料记载,潘美乃北宋开国名将之一,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从开宋元勋到攻灭南汉,又从平江南,再从征北汉,为宋朝立下赫赫战功,直至北伐辽朝,曹彬主力溃败之下,潘美军在撤军过程中,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数年后死,配置于宋太宗庙附祀。
《宋史》评价他:“潘美素厚□□,信任于得位之初,遂受征讨之托。刘鋹遣使乞降,观美所喻,辞义严正,得奉辞伐罪之体;则其威名之重,岂待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而后见哉?”——仅次于被评为“宋良将第一”的曹彬。
明太祖朱元璋也评价他:“如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节义,兼善始终,可以庙祀。(明太祖宝训卷二)”——将他比作汉朝的陈平、冯异。
而且评价他:可!以!庙!祀!(当然,宋太宗也的确这样做了)
庙祀,就是配享太庙。
什么概念?
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才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皇帝在祭祀的时候都会祭祀你!
我们来看看唐宋配享太庙的都有些什么人:长孙无忌、房玄龄(儿子房遗爱谋反后取消)、杜如晦、李靖、狄仁杰、郭子仪、王安石(后被取消)、司马光……
而潘美,在死后待遇上与以上诸人并列!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事迹上人民英雄纪念碑、葬在八宝山、画像挂在□□纪念堂!
事迹、功绩与声名永垂不朽!
要说这种功高忠烈之士是“一代权奸,处处与杨家作对,并且勾结辽人,图谋夺取宋朝江山……”我是不信的。

【2.杨业之死,潘美之责】
当然,潘美也是有污点的,这个污点就是害死杨业。
但是,杨业之死真的是需要潘美来担负全部责任吗?整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下诏命潘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潘美率兵单独攻下燕云十六州的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
恰逢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各路军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不久,朝廷下诏把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命令潘美等人带领部下的军队保护百姓。当时辽国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领军队十多万人,再次攻陷了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兵兵力、士气很旺盛,不能和他们交战。朝廷只是让我们护送这几个州的百姓,只需带领部队从大石路出发,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命令云州的部队先出发。我的部队驻扎在应州,契丹人必然来抵抗,就下令让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能够万无一失了。
王侁反驳他的建议说:“带领好几万精兵却如此畏惧怯懦。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刘文裕也赞成王侁。杨业说:“不行,这样一定会失败。”王侁说:“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杨业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时机对我们不利,白白让士卒死伤却立不了功。现在您责怪我为何不死,我应当在大家前面。”将要出发,(杨业)哭着对潘美说:“这次行动一定对我们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将,按理应当处死。皇上没有杀我,恩宠我让我做了将帅,交给我兵权。不是我放过敌人不去攻击,只是想等时机,准备立点军功来报效国家。现在大家责怪我躲避敌人,我应当率先死命杀敌。”并指着陈家谷口说:“各路军马在这里摆开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转战到这里,就用步兵夹击敌人救援你们,否则,都会被敌人所杀。”潘美于是和王侁率领部下的兵马在谷口布阵。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以为辽军被打败撤走,都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控制,于是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不久杨业战死,潘美立即带兵后退。
(《宋史》: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从以上史实资料可以看出,主要责任在于王侁、刘文裕,而非潘美。
王侁虽系名门之后,本人也有战功,但其为人“性刚愎”,“以语激杨业,业因力战,陷于阵,侁坐除名,配隶金州”。王侁当时确实逼副帅杨业进军,杨业无奈服从,但与王侁、潘美约定,王侁、潘美负责安置伏兵于陈家谷口接应他。王侁等确实在陈家谷口设置了伏兵,但等到中午也没见到杨业的人影后,以为杨业趁胜追击辽兵去了,就撤退了。孰不知当时杨业统领的军队已伤亡大半,到陈家谷口无人接应后,只有被俘一条路。
被俘后的杨业叹息着说:“朝廷待我甚厚,本当讨敌安边,以报国家,不料被奸臣(王侁、刘文裕)所逼,致使王师败绩,我还有什么脸面活着!”于是绝食三日而亡。
由此可知,陈家谷口逼杨业进军,后又将接应部队撤走的人是王侁而非潘美。据史料,当时对王侁的撤兵,潘美是有阻止的,只是阻止得不够坚决(《宋史》:美不能制),所以潘美不是没错,但只是错在他因为误信了王侁之言,对错误的方法阻止不够坚决而已,并非如小说家笔下那般坏透了顶,不仅在陈家谷口算计杨业,还如通俗小说或电视剧里描写的那样按兵不动,射杀杨七郎等。
杨业死后,宋太宗赵光义在事后处理参战人员时,仅将潘美贬官三级,而监军王侁则“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可见,不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官方处理,都认为杨业之死,其主要责任不再潘美,而在王侁、刘文裕。

【3.潘美与潘仁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杨家将”有关的演义小说中,害死杨业的是“潘仁美”,而非潘美。
康熙本《封丘县志》上说:“考之,宋只有潘美,无潘仁美也。美字仲询,大名府人,谥武惠,宋之有传。”
所谓的“潘仁美”是哪里来的?
《杨家将》相关的小说、戏曲将潘美的名字改为潘仁美(或虚构成潘洪,字仁美),进行了丑化,成为一代权奸,处处与杨家作对,并且勾结辽人,图谋夺取宋朝江山。这是传统文艺对潘美关于杨业之死的责任,无限地进行艺术夸张、扩大化的结果。
我写这篇长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上的潘美,是能与赵普、王安石、司马光并列的忠烈之士,即使在“杨业之死”一事上有“不作为”之责,也非勾结外邦、陷害忠良的一代权奸!
作者大大在这一章里也提到了这两个人,但是,既然是潘美,而非“潘仁美”,说明大大是按照史料来构建人物的,还请手下留情,还潘美一个清白。虽说“历史是用来挂小说的钉子”,但是小说挂不挂得牢,还要看历史和小说结合得是否完美。

PS:和潘美一样被泼污水泼得怎么洗也洗不干净的大概就是武大郎了吧:“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却遭人无端诋毁,良士贤妇饮恨九泉……小说家之言,不可信啊!
1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正气赋流形  发表时间:2018-02-13 12:36:15
口口之处为太|祖,或太|宗。
[2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8-02-14 00:04:19
嗷!谢谢亲的长评和捉虫,感动哭唧唧!
其实在写杨家将的故事的时候,我犹豫了下是按照演义的写还是按照史料再加工,然后选择了后者。
个人觉得,潘美与王侁,确实是王侁的锅很大,他也有错,只不过这篇文里不会黑他,杨家的事,也不能完全归到他身上,当然,小说为了能写下去,肯定是要继续再创造的,新的一章大概有剧透?
最后,十分感谢亲用心的长评么么哒!
[3楼] 网友:正气赋流形  发表时间:2018-02-14 00:25:58
新的一章开启了朝政党争的大门,画风都不对了233333
[4楼] 网友:hello  发表时间:2018-02-14 19:46:34
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好像是说有名的陈世美其实也是冤枉的,据说是他的一个同窗小心眼写了个污蔑他的话本,后来就成现在这样了。据说在历史上这个“陈世美”的故乡,是从来不演铡美案的
[5楼] 网友:路过的黄瓜  发表时间:2018-02-15 13:00:00
陈世美那个考据是假的,明朝小说就有铡美案了,历史上那个陈世美是清朝人,时间上就不对,倒是武大郎这个是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