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临南》

作者:王谢

感谢作者的回复,但是不管是在家填色还是现场填色,文中这类重大失误的场景都是无法发生的。绘画地点并非主要,主要原因还是我的第一条留言里说的“对于绘画临摹来讲颜色没有绝对”,作者对壁画临摹的设定和现实情况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文中发生的事情有点儿不大现实。
先说实例,我见过的同一个壁画的临摹品,颜色不相同才是常态。有人觉得应该用绯,也会有人觉得要用赭,有人用青也有人用靛……诸如此类连基础色都不尽相同,更不要说是显色度了,更何况真正的颜色显示还和载体的材质有关。
拿文中的情况来讲,你在宣纸上用头青和在绢上用,颜色是不一样的,既然做不到一样,就谈不来标准和要求。
壁画的颜色无法确定——保存再怎么好的壁画,也不敢说色泽没有变化过,所以不论是艺术还是考古,很少会对壁画的颜色有什么苛求,更注重笔触,衣饰,体态,面貌等等。因为文中女主要临摹的是一幅“体现印度佛教和中原佛教过渡形态的罕见的帝释天”的壁画,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女主是从事考古或者艺术史一类工作的,多是偏向探索,很难形成文中所说的“老经验,老规矩”,华夏史才有多少太平年景?匠人传下的老规矩,可真没几个能早过这千年古画的。
文中的情形,姑且可以看作是女主要临一幅颜色和壁画现有状态无限接近的作品,那么她调色的时候是怎么样呢?一般而言,不会是“看一眼颜色,画一笔”这种状态,而是“配好所有的颜色在相容材质载体上做好比色卡仔细核对后统一上色”这样的流程。所以女主停电后看错色彩上错色这种情节,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如果导师对颜色有什么追求的话,大概是在设色之前就反复讨论推敲,甚至多画几幅比对,觉不会放任女主一个人推敲,万一她色弱呢?万一导师的色感好过梵高呢?再次重申,临摹千年壁画,真的没有什么“老规矩”能早过它。
最后,果真发生了错色的情形,造成的后果也不大可能像文中描述的这么无法挽救。上错色后女主(大概是出于对作品完美性的追求所以)“不想补救”但同时“重摩要花上七个月(最开始临摹壁画话费的时间)甚至更久,这两点所以绘画临摹来讲其实是十分矛盾的:不想补救的情况,基本上就是补救后能被看出来,所以只能重新画。这种情况,到现在也就剩纸或者有色绢了。但是这两类载体,除非女主在上色之外还有什么别的真正无可救药的问题(比如线条,比如比例)否则的话根本不可能有七个月重摩一说,毕竟第一次临线稿的用时和第N次拓线稿的十倍还不止,可以说临摹的功夫都画在这儿了,前期工作无误,重绘不可能要用更多的时间。而另一种“除了临摹所用的时间之外,绘画周期也很长”的情况,这类材质的画板一般都十分皮实,作画中途的改动对成品是没有影响的,再有追求的艺术家也不会在此情况下放弃涂改选择重画。
40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9-09-19 21:47:29
真的太感谢你这样的评论了,的确让我注意到了之前我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包括上两条也是。
首先解释一下老规矩这个说的是徐怀的组里规矩,就是严格要求,也就是我之前回复的要求高。临摹壁画有很多种,这里的设定是女主倾向于现状性临摹,也就是将被历史磨损的壁画现状进行客观复制的临摹,当然不是类似张大千那种加入了艺术创作的临摹,所以对于壁画现状还原度要求很高,相对而言她在后文做的才是创作。徐怀的老技巧传授给了女主,那么要遵从他的老规矩——完美完成工作,现在女主没做到,并且她对自己要求也高,因而她希望重摩。
我非常感谢你这里提醒我事先推敲定好色号这一点,包括并非一定要耗费七个月从头开始重摩这点。这里的确是我的疏忽,更庆幸能在这时候看到这条评,刚才反反复复看了两遍,真的,一字一句看完了。能在出版前完善专业知识非常有必要,我简直想感动地跟你握爪了。
其实我本人也曾是美术生,只不过不画壁画(当然我也没摔过笔哈哈)。如果你不介意,可否在围脖留个联系方式,方便我有问题可以向您请教,不可以也没关系,我认真的,感谢。......
[2楼] 网友:书荒ING  发表时间:2019-10-19 15:41:33
看到作者的回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文里面美术的描写那么详细,原来是有原因的,作者太太会画画,好厉害!
[3楼] 网友:自*******动  发表时间:2021-11-07 04:08:04
哇这条好棒,非常赞同!
  • 评论文章:临南
  • 所评章节:1
  • 文章作者:天如玉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19-09-19 2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