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综]唯我煌煌大唐》

作者:云清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世家的影响力还是比不上核心皇族的,要不然就不是皇帝执政,而是世家架空皇帝了。只是边缘皇族的影响力比不上世家,当然也肯定超过边缘世家子弟了。事实上,世家子弟一般也不敢大规模购买奴隶的,你大规模集中人力物力你想干什么。李渊就是地方豪强世代勋贵起家的。当然核心皇族更不敢。不过,这种情况,大概也只有世家可以和女主交易,核心皇族可以但迫于政治压力不敢。
不过,小姐姐也不必把世家妖魔化或者神仙化了。我们中国的世家嚣张的时候也就魏晋南北朝和隋朝、唐朝初期了。夏商就不必说,西周时代,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世卿世禄,但却没有后来那种清谈为主实干为耻的魏晋世家的,国人暴动听说过没有,而且西周时代,是一个开拓的时代,普通国人固然不可能一步部网上爬甚至成为一国宰相,但可以跟随被分封出去的国君之子,建功立业成为士之类的小贵族的。春秋战国时期,几百年的动荡竞争,世卿世禄出现了松动乃至崩溃,从商鞅的军功授爵开始,上升的标准就变成了军功为主、世袭为辅了。西汉严格打击地方豪强,每个几年都要把地方大豪强迁移到中央分割。到了东汉,光武帝在地方豪强的支持下崛起的,才改变了西汉的做法,后来,地方豪强垄断了做官的途径和知识,他们把察举制玩坏了,这个时候,能够要挟中央的后世的世家才慢慢形成。三国时代,曹操、刘备、诸葛亮都一定程度上打击世家豪强。可以后来有了极易被世家豪强钻空子的九品中正制。司马家族的上位就是世家的胜利。这个时候,世家不仅仅垄断了垄断了做官的途径和知识,还在内部打击中小世家和寒门,阻碍他们的上升渠道,人为制造其政治天花板。东晋时,九品中正制在南方得到巩固,南方的世家没有压力没有竞争迅速腐化,魏晋世家,乃至后世所谓清流鄙视实干崇尚清谈从此开始。北方其实没留什么大世家,大世家或者大世家主干都衣冠南渡了,一些不得志的寒门和大世家旁支或者中小世家抛弃了羞耻心,为胡人服务,慢慢依靠权力发展成了大世家,唐时的崔卢郑王就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他们先是垄断了从政知识进而垄断了文官上升途径然后集中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当然军队和军方上升途径还是在胡人手里的。这些世家号称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乃至夏商之前,这个就姑且信之吧,毕竟发达之后给自己找有名的祖宗人之常情嘛。胡人比较讲究实际,又手握军队,所以北方的汉人世家对武夫比较歧视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吧。先秦时代,可是说赳赳武夫、国之干城来着。后来,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模仿九品中正制,这激怒了胡人军官和一些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从军的汉人官兵。毕竟昨天还是高贵的军官,今天突然成了下品官,而且子子孙孙不被允许改变,这能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啊!孝文帝死后没多久,六镇反了,在战乱中,关陇世家出现了,这是垄断军队和一部分文官集团的世家集体,当然,孝文帝的改革还是有效的,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北方上层、中下层都在融合。
隋朝和唐朝初期,世家还是嚣张的,尤其是关陇世家。山东世家也一样。毕竟马上不可治天下,还是要依靠世家出文官的。李治废王皇后与其是喜新厌旧,不如说是为了对付王皇后背后的世家,李治和武则天执政期间,庶族寒门地位在上升,这个时候世家是比较难受的。唐玄宗执政期间,世家地位有所回升,而安史之乱之后,世家和寒门争斗日益激烈,牛党和李党听说过没有?黄巢起义屠戮世家。宋朝开始,科举寒门成为主流。
唐朝的公主嫁不出去,的确有被世家嫌弃皇家也没法的,毕竟世家出文官啊,但也不绝对。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婚恋故事知道吧,世家毕竟是政治生物。同为世家联姻甚至下嫁军功暴发户乃至寒门,总能在官场上互相照应,娶个公主要被当成外戚提防的,甚至不能保证帽子的颜色。馆陶公主知道吧。娶个不得宠的公主就更不划算了。从太平公主之后,对于公主参政,士人开始不满。所以唐朝公主的影响力可能比不上世家子弟,唐朝公主在婚嫁市场也可能比不上世家女抢手,但是在待遇上,公主肯定要超过世家女的,毕竟一国之主不要面子吗?毕竟不是南北朝,世家完全垄断文官资源了。就是南北朝,崔氏也被北魏道武帝族灭过。当然,安史之乱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娶个世家女,改朝换代后完全没问题,娶个公主就成前朝余孽了。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云清  发表时间:2018-08-20 23:04:23
牛李党争时候的寒门,不如说是中小世家。
[2楼] 网友:云清  发表时间:2018-08-20 23:06:09
补充,牛李党争时候的寒门,不如说是中小世家和藩镇势力。
[3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8-08-21 11:08:47
我一直的理解是这样的:在关陇、蜀中这些地方,李唐王朝的势力是超过世家的,我指的是五姓七望这几家,但是出了这个范围,就不是了。就好比说太原王氏,那根本就是太原的土皇帝,然后就是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华北平原,像博陵崔氏,博陵,就是现在的保定一代。燕京裴氏,别说,差不多直接就是现在的北京了。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安史之乱前,李唐王室在关中、蜀中一代的影响力,当然是五姓七望这些世家比不上的,但是往东的话,就是五姓七望的势力范围,在这些地方,李唐王室的影响力就比不上五姓七望,毕竟,人家在这些地方经营了好几百年了。这种差距,不是皇权两个字就可以抵消的。
强与弱,这都是相对的。
另外,说大唐公主的待遇跟世家贵女们待遇,我觉得这两者是根本就没办法比较了。因为富贵到了某个程度之后,奴仆多少,零花钱多少,那都是一个数字。根本就毫无意义。
就好比说,安乐公主的那两条裙子,那种奢侈,根本就透露出了一种暴发户气息,表面是在待遇之类的东西上赢了全世界的人,可实际上却输得一败涂地:这两条裙子,直接就体现了安乐公主内心的贫穷。
另外,大量地购买人口这种,在我看来,以世家几乎等同于地方上的土皇帝一样的社会现实,女主要从燕京购买人口,肯定是绕不过那些世家的。一个两个,或者上百号人,当地的世家也许不会过问,但是,一旦有一方势力在世家的势力范围之内购买了超过一千的人口,作为当地的土皇帝,绝对不会置之不理,如果他不管,那么距离他们失去他们的尊崇也不远了。
毕竟在古代,人口可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所以,需要购买大量的人口,女主直接派人跟当地的世家沟通,这是有必要的。
因为不事先做好沟通,她就是买到的人口,也无法把人带到大漠上去。
[4楼] 网友:云清  发表时间:2018-08-21 14:32:41
大唐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自己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得一个七宗五姓族中的女孩儿为妻。由此可见七宗五姓当年的威风……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由于隋唐政权有赖关中世族支持拥载,且山东世族仍保有数百年的重阀阅、讲经学之传统,所以依旧享有优越政治及社会地位。隋唐以来都有君主致力于摧毁门阀,这些长存数百年的山东世族的社会、经济地位仍十分优越。但是他们对朝代的建立有功劳,所以君主是用温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将其逐渐排除。在隋文帝任内,废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举取士,目的是择取人才,摧毁门阀任官系统。可惜隋朝国祚甚短,到唐初,科举并不发达。唐太宗指示大臣以当时大臣品位高低订定等级,重新判定《世族志》。结果改定皇族宗室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世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武后为对抗掌握政权的唐宗室、大臣,在科举制度中提升进士科的地位,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因进士科难考,而有“五十老明经,六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受到重视。这意谓著世族在历代所享有的优势,也就是对于经学的优渥学识,随着科举制度中进士科的流行,受到挑战,而主攻明经科的世族影响逐渐衰微。所以唐代出现了由明经科的李党,也就是山东世族官员,与牛党进士科新锐形成的牛李党争。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唐朝时,尤其是中晚唐,士族政治不仅没有暗淡;相反,却再次奇异地辉煌起来——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光返照”。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建北魏,出于与汉人高门达成政治合作的考虑,亦极重视门第,在孝文帝时代,曾十分隆重地对汉人腹地——“山东”地区的士族进行排名:“魏主(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这里的“山东”(崤山以东),主要囊括今天的山西一部、山东、河北大部与河南。在时人眼里,“山东士族”最高门也即天下士族最高门了。排姓氏时,陇西李氏担心不在尊位,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高门”已定: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没有陇西李氏。其实,在当时,陇西李氏亦十分显贵,孝文帝定士族,陇西李氏(虽然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崔、卢、郑、王名列“四姓高门”,与当时掌握重权的陇西李冲有密切关系:“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特别是太原王氏,更是得到李冲的推荐。但王家的影响力在北魏时已减退,至唐时更是大衰,“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故唐时新“四姓”已为崔、卢、李、郑。崔、李均有两支,所以唐时“四姓”中的崔、李到底是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中的哪两支一直为后世所争议。就崔氏而言,曹魏前,清河崔氏的影响力低于博陵崔氏,但自曹魏时起,清河崔氏开始赶超,因至北魏时出现崔宏、崔浩、崔鸿这样的人物而使家族名望达到顶峰,一举超越了博陵崔氏。当时,清河崔甗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何事者哉?!”但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影响日深,再次超越了清河崔氏。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博陵崔氏遂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至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北魏时,前者的地位要高于后者,同是到了唐朝,后者亦反超前者。在北魏时,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并肩前进:“(帝)纳陇西李冲女为夫人,纳崔、卢、郑、王‘四姓’女充后宫。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以五姓为首。”有唐一代,赵郡李氏更为显赫,出宰相17人,于世家大族中为最多。博崔、赵李之荣盛,是依整个唐朝而综观的,若按传统理解,唐初时的“崔、卢、李、郑”,仍指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不过,由于自唐起博崔、赵李已正式成为超级豪门,所以有唐一代更流行下面的新说法——“七宗五姓”: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七宗五姓”的概念在唐朝时的广泛流向,使得自魏晋而建立起来的唐朝士族实际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中唐开始,人们世家大族的观念进一步深固,士庶高寒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于是有盛唐宰相薛元超的一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薛家已属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贞观中,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当时,太宗多次发出包含迷惑与愤怒的质问:“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因为同时皇室又自称其祖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高宗时代,依旧打压世家大族,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结果依旧不如意,不但不能禁止他们互相为婚,反倒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大族的资本:“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婚家’,益自贵。”他们不仅蔑视诸姓。唐文宗时,皇帝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为此文宗无语:“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即使是到了文宗时代的晚唐,人们的门阀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盛唐时,“五姓”在朝廷上并无绝对优势。原因一是,当时建唐的功勋——“关陇军事集团”仍有很大势力;二是皇帝有意压制;三是大力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导致不少庶族朝臣出现,而当时“五姓”多以门荫入仕,不适应且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四是寒门出身的朝廷权臣的嫉恨(如武周时宰相许敬宗和李义府所为)。但“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世家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与掌握了科举权有密切关系,再有就是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自是借助于家风与知识之厚。但高门大族中亦有始终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的,比如以荫入仕的宰相赵郡李德裕和荥阳郑覃,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华北门阀,在经过了长期的门第观念影响下,民间仍存有“门当户对”这种不同门第,不互相通婚的风气。例如《新唐书杜兼传》记载,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时,犹感慨地说:“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种风气一直持续整个唐朝,到了黄巢之乱才因破坏而快速消灭。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伤亡,富饶的家园与产业也惨遭破坏,而华北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终与庶民再无区别,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绅士阶级取代。
引用
[5楼] 网友:云清  发表时间:2018-08-21 15:30:33
在没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的前提下世家大族在皇权面前时是十分脆弱的,安史之乱之后世家大族势力逐步消亡。影响力不等于势力。在唐高祖、唐太宗时代和安史之乱后,世家可以傲娇,但在李治、武则天、唐玄宗前期来看,世家就没那么傲娇了。毕竟,初唐天下不稳,世家手里掌握大量部曲又垄断大量文官,外有突厥,皇权只敢慢慢削弱世家;而李治夫妻时,突厥已完蛋了,周边已没有能够彻底威胁唐王朝的势力了,大量庶族地主涌入朝堂,识时务的世家就没那么傲娇了。安史之乱后,唐皇室的前景一天不如一天,世家奋发图强凭借以前垄断积累的知识重新杀回来了,又傲娇了。
宋朝之前,我国和平时代人口最集中的是关中、蜀中、河南,齐鲁这几个地方,唐朝皇室势力和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关中、蜀中、河南,不要忘记东都洛阳。这几个地区可以说是中央直辖的。综合来说,鼎盛时期的李唐的势力大一点,甚至超过地方大世家势力的联合。就说太原,王氏影响力大一点,但绝不可能超过李唐,山西是李唐起家的地方。而在山东,天高皇帝远,崔姓等世家作为地方势力,影响力可能大了一点,但在皇权鼎盛时代是不敢轻易表露出来的,毕竟李唐起家就是地方大豪强,怎么会放心大世家?毕竟不是南北朝时代,不是东晋时代,大世家联合起来绝对能架空皇权。而皇帝在对付单个大世家时,有的是中小世家愿意做打手。而唐玄宗前期,大的外患没有,国内也乖的很,所以他后来才醉心于风花雪月,腐败下去,然后杨玉环(客观来说,她没有参与过政治)的追求享受加剧了他的堕落,爱屋及乌又放纵了杨氏外戚。也许他是这么想的,天下都是我的,让我的猫猫狗狗抓坏件东西,又有什么?
在唐太宗时,旧世家不与皇室通婚,有之前投资失败的因素,也有觉得当时外有突厥唐皇室需要团结他们的原因。毕竟,李建成的正妻郑观音出自荣阳郑氏。李治的王皇后是来自太原王氏。世家真的不和李唐通婚?连百分百的胡人北魏皇室他们都婚嫁过。李唐,毕竟从就父系血统来说,大部分认可是汉人。古代民族从父,不像今天,民族成分从母。
另外,唐朝公主在婚恋市场上确实比不上世家女。但不是说经济待遇上就不过。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能一样?
而世家的资源大部分都投资到男子身上,女子很少能做官。旁支的世家女经济待遇甚至比不过一些商人家庭,当然受的教育资源大大超过了。而安乐公主,她确实暴发户,比较一下她的童年和少年经历。没有财富乃至于权势,是养不出公主气度世家风范的。
不过,女主和世家购买人口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现代都有些地方把时期瞒着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