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作者:顾沧江

这本书,写的一点也不虐。非但不虐,而且很暖心。一遍看完,我却哭了四次。
为什么哭?不是为感情线,而是为陆德海。其实也是为我自己。
第一次,是看到这一段的时候:
“几个月之内他沿漓江走了十七个州郡,遇饥荒开仓,遇流民就劝解安置,见到了那一片白茫茫的大水之上,本应结出丰硕谷物的秸秆,空竖着金灿灿的芒。雨前的天都是血红色的,一团团沉黑的乌云翻滚着倾轧过来,转瞬间就是暴雨。他每天都在担惊受怕,怕溃堤,怕流民□□,怕粮不够,也怕被人杀害。可是他也曾拿一碗稀粥,救活了气息奄奄的小女孩,小姑娘一缓过来,就紧抓着他的手指露了一个微笑,那一刻的欣慰和激动难以言表,比科举高中更让他骄傲。他和两位御前影卫合作,杀了三位高官,又动兵压下闹事的富商贵贾,才从那些豪奢的世家嘴里硬挖了点粮出来,救济给万众灾民。走的那天送行的百姓占满了长长的堤坝,他看着跪拜的人海,他面黄肌瘦的父老乡亲,他一碗粥一碗粥救回来的性命,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天下苍生,什么叫为生民立命。”
这一段的前情是,容胤点陆德海为钦差带着两名皇家御用影卫一同去漓江治水,没多久却赶上云氏欠粮多年之事败露,湘邦五州粮仓储备不足,致灾民受害酿成大祸的事。
八百里急报送到皇帝手中其时,湘邦五州已饿殍遍野。火烧眉毛之际,容胤点起陆德海,小材大用,令他赶去开天下粮仓救灾民。
我看见作者用“小材大用”这四个字时,心里十分担忧这是个伏笔。我担心太太随后会写,这个陆德海不堪重用,然后给容胤惹出了大麻烦来。但同时,我也隐隐猜测,所谓欲扬先抑,也许恰相反的,太太先写他是小才,再写他做出了大事,从而可以提升这个人物的高度。
只是我习惯逢事先往坏处想,做好心理准备,以防万一,所以更偏向担忧。
好在太太果然是欲扬先抑,后续故事的发展,并没有使我不好的预感成真,他把事情办得很好。
先刻意调高灾区的粮价,以暴利引发全国各地粮商的眼红,使他们自发调来大批粮草到灾区,直到灾区的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时,再水到渠成的大降粮价,一举解决燃眉之急,还不使百姓大伤元气。文里这一段太太没着笔墨,别的读者也许看不出门道,我却知道,这是真实历史中王安石赈长江灾时使用过的、一个相当高明,令人记忆犹新的策略。这短短的数行字,实际上深藏着方案施行者远高于常人的经济眼光和高明而大胆的手段。
与此同时,太太不光写了他解决问题的手段非凡,还写他在给容胤的折子里,只奏了灾区灾情,并不提自己功劳的事情。
这就让人觉得,这个人物不仅有才华和胆魄,还有风骨。
之后太太就写到了这次漓江赈灾之后陆德海回京的景况,给了他一段正面的心理描写。正是之前我贴出来的那段原文。
那真是……很漫长的一段。
看见这句“一碗粥一碗粥救回来的性命”的时候我反复看了三遍,结合上面写的他亲手拿一碗粥救活了一个小女孩的那段话。我就哭了。
湘邦五州这一次灾民数万,陆德海赈灾成功,回京领赏。这一次,他陆德海除了用计策力挽狂澜,还干了什么?
他还亲手、用一碗粥又一碗粥、救活了无数的老百姓啊!他还用自己的双腿、真正的走过了一个州郡又一个州郡、亲眼看遍江山飘摇、黎民疾苦啊!他还整日担惊受怕、但怕的最多的却不是自己的性命安全!是什么?是缺粮、决堤、疫害!
什么是为生民立命?这就是为生民立命啊。
拼了性命的做事,却不是为宝座上的帝王分忧、不是为拼个前程似锦,而是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为了解百姓之倒悬,而是为了除尽天下人的诸多苦难。
。这一刻,我深深觉得,陆德海他做的事,是我一直想做的事,陆德海在这件事里,实现的是他的人生价值,也是我的人生价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不为委屈或悲伤而哭泣,而为理想与抱负的实现而哭泣。
第二次,是看到了这一段:
“那河道半通,挖出成山的底泥还在水里堆着。他欲哭无泪,一家家登门哀求,求乡民们拖延个把月,至少把河道清干净了再走,不然今年再有大潮,堤坝撑不住。可是今年有没有大潮不好说,朝廷召令急如星火,错过机会却再没有。众人都罢了工,收拾行囊准备去荆陵,他实在没办法,就去找守备哀告,求府衙以徭役的名义,强行把人留下。
  这消息一传出来,他当即成了猪狗不如的畜生,人人唾骂。众人恨他挡了财路,冲到他家里乱砸一通,又围了府衙要找他算账。守备怕闹出人命,赶紧打消了主意,劝他放手。他看着未完的浅滩窄坝,洪峰一来就是修罗场,如何放得下手?那一日众人结队赴荆陵,他一人扛着铁铲拎了竹筐逆流独行,发誓就算一个人,也要把河道里的淤泥清出来。  
  他一个人,在旷阔无垠的江滩里,是只微不足道的蚂蚁。淤泥堆积如山高,他算过,日日干上七八个时辰,临到水丰时节,差不多能清掉一大半。一大半也就够了,足能保证水来了从河道中走,不会再漫无边际的蔓延,毁了好不容易修出来的堤坝。他一个人干得辛苦,吃睡都在坝上,蓬头垢面,像个精神不正常的疯子。乡里小孩子不懂事,便过来看疯子,围着他嬉闹。  
  后来渐渐的,有小孩子开始帮他干活。乡民们虽然恨他曾经强留男丁,却也知道治水通淤是为大家好的事,家里孩子愿意去干,母亲也不拦着,还给中午送饭。后来,连大人闲下来没事,都乐于过去帮他挖一锹泥。他风雨不歇,日日苦干,有一天日头大晒,昏倒在泥水里,被人抬回家休息。他懊恼自己耽误了辰光,第二日早早就去了江边,却见到了数千乡民。
  老人,小孩,女人。男人都去荆陵赚钱了,剩下这些老弱妇孺,清晨聚到了堤坝上,拿着铁锹,挎着筐子等他。守备脱下了官服,女子换下了裙钗,愿意和他一起,用肉身,死磕一条河。”
这一段是写,陆德海赈灾有功回京之后,被授了官,进经略督事做了知事,协理治水疏江。只可惜他出身寒门科举,既无法与众世家势力相融,一人之力又撬不过各方势力,重压之下很快犯了错并被人抓住把柄,推出去当了次冤大头。容胤想让他韬光养晦,于是没力保他,褫夺了他的衣冠,遣他回原籍治水。回了原籍,陆德海就领了份水吏的闲差,随后他去江边转悠,看出来陌陵处漓江段的积沙需要疏浚,否则将有大患。于是找守备请命,要到了拨款,召集地方劳力开始清积淤拓河道。结果淤沙清到一半,陌陵的壮劳力竟被荆陵的招工纷纷吸引走,弃下家乡的河道不管,跑去荆陵修堤。老百姓没有受过教育,不懂得未雨绸缪,只一门心思想领工钱过好日子。
陆德海挨家挨户的劝,劝不住;又找守备想强留人,被老百姓反过来唾弃,守备怕百姓急眼致陆德海丧命,只得放行。
河道不能不修,修河道不能没人力,人却无论如何留不住,怎么办?
陆德海想了个最傻的办法。
没人修,他就一个人修。
他还傻傻的算,他一个人每天清多久,清到水丰时节能清掉多少。问题还真被他算的解决了。他算出来,自己每天清七八个时辰,清上数月,可以清出一半的河道。
他想,一半的河道就够啦,只要有容水通过的缺口,就不会水害遍野,冲垮堤坝。
一天七八个时辰,换成现代的时间算法,是一天十四到十六个小时。
看到这里,我眼中已有了泪意。
于是他真的一个人去修,每天做十六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还吃在坝上,睡在坝上,为此蓬头垢面,被乡民家的孩子笑做疯子。
可他仍不愿停下来。
真是傻透了。
就这么傻着,傻的直到他头一天昏倒在滩上,被人抬回家,第二天却还是一早就起来要去干。我想照这样子干下去,恐怕不等清完,他先要累死了。
再傻,也感动不了天,老天不会为他止住大水。可他的傻能感动人,人是血肉心肠,不像老天不仁。
他的傻,终于还是起了作用。
就在他昏倒在滩上的第二天。他早早起来去江边,入眼满目最多的不是淤泥,是乡民们。数千乡民。
“老人,小孩,女人。男人都去荆陵赚钱了,剩下这些老弱妇孺,清晨聚到了堤坝上,拿着铁锹,挎着筐子等他。守备脱下了官服,女子换下了裙钗……。”
傻也值得。
我终于大哭起来。
人生在世,总有些你明明知道该做,且想做,却因为别人的不认同,而做不成的事。
但陆德海呢?对于他来说,没有同道中人不算什么,世俗冷眼不算什么。只要是正确的事情,不管有多大的压力,不管有多少人阻挠,哪怕只有一个人,他也还是要做。
当然,如果最后,这种不屈的精神可以唤起更多的人,那么还能得到额外的可贵的认同。这对孤独前行的人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但哪怕得不到,也要一个人坚持走下去。
孤独坚定的人格值得用泪水为其礼赞,倘若获得了更难能可贵的支持,更幸福的很难令人不哭泣。
第三个地方,是紧随其后的一段。
修河道的事,到秋季水患之时成了陆德海的大功绩。漓江沿岸,就数陌陵最安稳。郡里邦里竟都轰动,此时得了邦主保举,他离再次入朝,仅差一张一品引券的距离。
可虽然只差了这一张小小引券,却偏偏就差了这么一张引券。
他苦等无望,最后一晚,最后一位朋友的来信,仿佛打破了他最后的期望。
偏偏在这时霹雳划破夜空,照亮一道迅疾的身影奔来,这身影也将带来一样东西,也如霹雳一般划开他浓浓的不甘。
正是一名御前影卫,千里迢迢赶来,交给他一块一品玉券。
“一授官,就赐御书房行走,有了接触政事的机会。刚当了参政没两天,家乡发水,他顺理成章就得了外派。差事不好做,圣上就送兵权在手。仅办了一点点像样的事,立刻就有了晋升的阶梯。经略督事和枢密院起了争夺,互相检举揭发牵连无数,他偏偏就在苗头刚现的时候被远远遣放。如今政局稳定,治水刚有了一点点功劳,入朝的路子重新又铺在了眼前。
  他以为是自己有大才干,不曾想圣上一路护持。
  见他困难,就拉一把。见他骄傲,就当头敲打。见他力有不逮,难以支应,就下放故乡,给时间让他重新蓄力。何等慈厚,何等体察。他见圣上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就不信远在陌陵的自己再有圣眷照拂。
  天子大德,抚育万民,如日月当空,何处不受其惠?他怎么就没信!
  陆德海失魂落魄,朝着皇城的方向,慢慢走进大雨中。
  大雨如鞭,狠狠抽打他的身体,荡尽世间污浊,带来一阵火辣辣,令人震栗的痛快。他越走越快,在那大路上纵情奔跑,雨水劈头盖脸的浇,浇得他睁不开眼,难以呼吸。他往皇城的方向跑,愿意就这样奋不顾身,全力奔赴。他一直跑到了江边,那江涛浩荡,潮声如山。大雨中他张开双臂,仰望夜空,看见雷霆又起,满天俱裂。他想起自己拿了兵权在手,一呼百应拯救万民的得意时光,也想起了自己被褫夺官位,狼狈出宫的那一天。他声嘶力竭,大喊了一声“陛下”,就跪倒在雨中嚎啕大哭。”
看到他倒在雨里嚎啕大哭,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人生难得一知己,若能得一伯乐,其欢喜更远甚于得知己。
绝境中的希望,后知后觉的莫大欣喜。这一刻我对陆德海的心情感同身受,不得不拘一把泪。
最后一处,是陆德海在文中的结尾。 
“那声音庄严肃重,一遍遍再次响起。陆德海蓦地战栗,手上一抖,杯中美酒洒了一半。
  当年他唱衰科举,找关系调出了火坑。他一走,辅国公就顶了上去,没几年便做大,如今桃李满天下,朝堂半数文武,见了他都得尊称一声座师。他悔之不迭,只得怪自己没眼光。后来治水忙了两年,事务繁琐,过手全是薄名微利。他看着这日子不到头,便又跳到了枢密院。在枢密院他有了点权力,众世家都来逢迎。他便借此广为结交,娶了大族女儿,如愿扎下根基。
  再后来他左拉右拢,广连网而深捞鱼,也扶持了几个小家族壮大。如今他左右皆牵连,上下尽羁绊,根基深厚,脚跟稳固。名头拿出去,也堪称一家之主。他一生奋斗,终于滚得锦绣堆,进得金玉堂,对得起富贵荣华。
  可是。
  可是。
  “你若藏大贤能,就必有匡辅之时。”
  当年陛下把他拎入朝中,是真指望他匡辅的!可他却早早站了立场,把那大贤能,拿来搏蝇头利。
  二十年钻营,负尽了深恩那!
  匡辅之时。他以为陛下只是说说。他不过条泥鳅,朝廷里四处钻钻缝子,找个热乎窝。不登三公九卿,怎敢抢匡辅之功?——是了!他曾经要争一争九卿的!想要得觐天颜,匡辅大宝。那时候年少轻狂,把这虚妄志向常挂嘴边,成了人家笑柄。后来他就不说了。再后来,就……忘了。”
“马车缓缓地拐了方向,慢慢往皇城最中心走去。
  这条路,他当年科举登第时就走过。他走着这条路春风得意,又走着这条路黯然回乡。再后来,他踏着这条路,去见帝王。
  他知道自己人生辉煌,前程锦绣。
  确实锦绣,太锦绣。处处堆花着锦,时时烈火烹油。走得他满目光明,混身喜乐。
  锦绣得他把这一腔凌云志,全递给了路边花!”
陆德海的这个结局,老实说我觉得并不全怪他。
当初他是为何会被谪出京的?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一人之力抵不过世家大族,他只不过做了经略督事跟枢密院太卿的替罪羊罢了。
所以当他终于得到了回京机会的时候,他吸取了曾经的教训,放弃了独善其身的风骨,努力钻营,攀附权贵,力图避免再一次的悲剧。他做的很好,到了文章的末尾,他自己也已经变成了一个世家的家主,他的势力已经在朝中有了根基,再没人能把他拿来做替罪羊了。
只可惜,他忘了,他当年拼命想要入朝是为了什么。为了娇妻美妾?为了荣华富贵?为了权势滔天?
不,不是的。曾经这些,他分明都不屑一顾!
他曾经想做的事是为生民立命!是以一己之力修河坝,救了两郡的百姓!是位列三公九卿、匡辅明君、建不世之功!
他为什么会忘记了?因为岁月蹉跎,偷走了他的心气;世人阻挠,扰乱了他的心志;荣华锦绣,磨掉了他的抱负。
他并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追求安逸享乐的人,所以他最后才能找回曾经的愿景,才会幡然悔悟想去做些实事,可他确实被外物的繁华所迷惑,在锦绣中沉沦了很久。因此当他终于悔悟的时候,为时已晚了。
陆德海的这个结局,是个纯粹的悲剧。他的人生处处充满着意外,这些意外很多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漓江赈灾,比如一人修坝,这些是他的实实在在的功绩。而少数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比如贬谪出京,比如通过展眉搭上刘家,这些是他命中的劫数,如果没有这些,他会一直保持着锐意,不会轻易丧失斗志。磨难让他成长的更圆滑,且消磨掉了他的勇气。
我相信文中的另一些人,文中被草草带过的所谓的扛旗急先锋,建了不世功业的人,并不一定比陆德海更有才华,更清醒坚定。也许他们只是没遇到像陆德海一样多的磨难和诱惑,因此没有沉沦。
但陆德海的悲剧也确确实实提醒了我,一定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管如何,都能不为外物所动,清醒坚定走自己要走的路,成功的人不一定清醒,可不成功的人一定不够清醒。
而为他最后短暂的醒悟过后又妥协般的回到了富贵路上,我感到愤懑。哪怕下一刻他就要死去,既然清醒了过来,就应该清醒下去。即使重立功业为时已晚,也不该继续沦落在温柔乡中。
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意识到了错误,就应该立刻改正,即使来不及挽回和弥补了,也决不该一错再错下去。不管多晚,只要意识到了错误,那么恰恰就是最早的时候。
他终究辜负了容胤给的那块玉券。天子肱骨,他没有做成。想要回头,又为时已晚。
我现在还年轻,并不知道等我老到了陆德海的年纪,会不会也像他这样后悔。但假若我即是他……假若我也有了那么一天,我恐怕只有一句话可想。
最深刻的痛苦,是没有泪流下的哭泣。
将无人拘我言中泪。
陆德海的人生,像是被我实实在在的经历了一遍。早年的宏图大志是真的,中年的知遇之喜是真的,晚年的蹉跎之痛也是真的。读了从龙这一本书,像是过了一辈子。我只求有了这书里的一辈子,真正的这一辈子能过的更不留遗憾些。
29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6-12-11 13:44:25
谢谢长评~哈,被你发现啦~原型确实是历史上的一次赈灾,我当时查了资料,但现在已经忘掉了是什么朝代的什么人干的了...反正是干得挺好的~我有时候觉得我就是陆德海,在艰苦的时候能够矢志不渝,能努力奋斗,等环境优渥了,就忘掉了曾经的梦想,只想安逸舒适了...然后面对不同选择的时候又急功近利...哎,这就是人吧,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很少有人是真的纯粹的黑或者纯粹的白。谢谢长评,我看了好几遍~~~
[2楼] 网友:北象  发表时间:2016-12-20 12:27:10
这评论写的太好了。。。看文里陆德海的地方就很有感触,看完这一篇长评再次泪目。。。
[3楼] 网友:夕兮  发表时间:2017-01-25 18:03:00
长评很棒。陆德海让人爱之恨之,最后只能长叹。
[4楼] 网友:空蝉  发表时间:2017-07-26 14:41:33
评论写的太好了,看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满脑子都是《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陆德海啊,是造化弄人,失掉本心了。
[5楼] 网友:七茭白的小迷妹  发表时间:2018-06-28 23:37:34
我好像看见了长歌当笑?233我总往作文里扒拉的那几句
[6楼] 网友:死磕九键谢夜承  发表时间:2018-07-23 23:36:26
在空间看见了这篇长评,就有所心动,看书看小说如果只是看了不会有这么多感悟,就好像你是经历了这些来讲述给后人听的故事,这些都是你的肺腑之言。一辈子三个字很重,我确实想体验你所说的那种一辈子,在这篇文中,感谢你的安利
[7楼] 网友:i  发表时间:2020-03-15 22:14:41
谢谢姐妹的长评,这大概是我难得有耐心看的长评了,平时一看到长评我就下意识忽略,但是这次我看的很感动,让我先码一下这本
[8楼] 网友:00  发表时间:2020-04-11 20:37:29
没错,我这是第二遍看这部作品了,唯独陆德海的片段,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个悲剧,是个会出现在现实中的悲剧。他前面有多么的少年宏图,后面反衬的就多么的可悲可怜。有时候我甚至会替陆德海埋怨主角一句:你既然这也安排好了那也安排好了,为什么就不能在他走入歧途的时候往外拉一把呢?
[9楼] 网友:酒玖  发表时间:2020-08-16 22:12:10
评论写的太好了!姐妹莫不是语文课代表?真的太戳我了!
[10楼] 网友:撩完就跑记性超差  发表时间:2021-01-01 00:05:40
不行再看到一次我还是忍不住按下
[11楼] 网友:风住在第九街  发表时间:2022-07-08 02:12:41
长评写得真好啊,我觉得这本书最妙的就是陆德海这条线。
眼见着他初入仕途,懵懂却心火燎望;眼见着他被贬出宫,满心茫然与愤懑;眼见着他赈灾治水,带着妇老死磕一条河;眼见着他治河功成,捧一品引券再度回朝。这都是逆境中的磨砺和成长,已经足够令人动容。却没想到,再后来,是他回朝后不敢在人前谈论理想,到最后处处钻营,成就名利和地位,却忘记了自己也曾想过匡扶社稷,德被万民。
曾经也在内心疑问过,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共苦,却很难同甘。原来人要走一条路,寻自己的道,艰难险阻都是好越过的,最难的是在顺境自苦,明知不可为,但应为,所以为之。陆德海的一生,其实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平常人,至少他有过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但同时,他也多像我们平常人,花花世界有漫天浮华,一个不稳,就走岔了道,越陷越深,再难回头。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皇帝在文中说过的一句话,不是对陆德海那句评价(当然那句话已经足够经典),而是他对泓说:“名利是个让人舒服的东西,却不能让人燃烧。”是的,能让人为之燃烧的,只有自己的梦想,它或许离经叛道,不为人所认可,它也可能是很小的,缩在心里某个角落,一不小心就会被遗忘。但我想,在现实生活中,在温饱之上,总要做点什么,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相同的,不过是吃吃睡睡,但每个人却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那一点燃烧时候让我们亮起来的火光。
[12楼] 网友:戏谑的巨怪  发表时间:2022-12-12 20:49:03
写得太好了。。
来自江苏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3楼] 网友:李慢慢  发表时间:2024-02-12 08:13:22
说的真好
来自江苏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从龙
  • 所评章节:1
  • 文章作者:七茭白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16-12-11 09: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