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幸。

作者:applelzy1203

在网上没日没夜的看文。有关梦想。有关现实。有关故乡。
看了一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字,忽然就想,去年的5月12日。我在做什么。
桌子上凌乱堆放的模拟卷,写到一半扔下的小说,残余一点咖啡的杯子,大落打落或者填满或者空荡荡的辅导书。没有别人想象中的闲适自得或是属于空浮才女之名的诗情画意。有的只是现实的千疮百孔。
那是中考前的一个月。汶川纪念日。我已经想不起来那个悲伤灰暗的日子了,在那个时候。
以为初三是遍地金戈铁马的幢影,上了高以后才明白原来之前的日子还是像梦幻一样美好。让我每每听见有人抱怨与初中相关的话题时都觉得可笑。
当然,那是后话了。
我想说的是,在那一段日子里,我的兴趣越发的显得单薄了起来。音乐剩下的是让我清醒的摇滚乐,文字剩下的是没有写完的小说,和名目繁多的作文选。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知道红尘有幸识丹青的。
单调的语文课。年轻的女老师。桌子里放的是偷偷在写的数学作业。桌子上摊的是无聊的作文评点。
B类卷上。在千篇一律的在学海中游泳的铅字后,是一首诗。
琉璃入手绿醅新,满座江南不老身。
月色流霜衣胜雪,花香入砚墨含春。
魂销如幻如真处,意在若即若离中。
素尺无缘知锦绣,红尘有幸识丹青。
我记得那时候我还在挑剔,还在说这首诗如何如何的不好。文人相轻,历来如此。
我那时候只知道眼泪化诗。只是安安静静的在无声的花年里为自己所喜欢的少年写一些零散的诗句。南乡子、浣溪沙、减字木兰花。都是声声思念,却也可以博得无知的满堂彩。
那好像是最残酷的美好时光。失去了爱情却可以得到虚名。现在想来,觉得幼稚却也会付之一笑。
扯远了呢。
那个时候确实是不在意的。只是从旁批中看见了这是一片网络小说中的诗句。我以为会是某个古装武侠。一开始并不在意。
可是之后的很多时光里,我却反反复复的会在失眠的夜里,听见海潮一样的声音响起。
“素尺无缘知锦绣,红尘有幸识丹青。”
不知道为什么,就会想要落泪。想要去探寻。想要知道这样的句子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首悲伤的诗。这种认知,莫名的,在看过小说很多遍后,仍然盘横在心中。
后来的故事不需要多赘言,上网查找到小说,正看的是兴头,却意外发现是篇耽美文。无奈却又不肯放手。笑。这是我到现在为止看的唯二耽美文之一。
但是,它给我的感受,却又不只是这么一个虚浮的称谓罢了。
很长很长的篇幅,有关成长,又有关舍弃。
临仿。在当今听来便是与造假挂钩。无端就会生出许多抵触情绪。但是江家上下,却绝不是这样看待。事实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出现,都是有缘可居。到最后,临仿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赚钱,为了立足,为了留名或是富足,更多的,是为了展现出那些已经消失或将近消失的画作、词作的往昔风采。就像是那四个大字,再造风流。
记得作者好像说过,这篇文章写到十几章两个主人公还未曾碰面。实在失败。我却不这么觉得。
丹青是一早便超脱凡俗,但是那样的性子,像是从源头奔涌而出的一股清泉,不可弯、不可折,且不说这样天然无雕饰的性子是否能在王府安然度日,从而博得赵承安的爱慕,光是无从接受临仿真相而弃笔不缀,就断断然无后面的故事可看。
我想这是真的。作者不单单在写一个爱情故事,还是在写一部成长的故事。
而后面的感情。不多言了。我想它是在是有些许超出我心中的道德底线。单从对象来看。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爱恨中不知进退,在取舍间不晓收放,在大权与爱情中不知如何抉择,在自身的认知与对绘画的执着中茫然不知所寻。一个是不懂爱,一个是不能爱。一个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谋,从一开始便动机不纯,一个是赤子之心毫无遮拦,以为可以全身而退却不小心深陷其中。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又不得不赞叹作者如何准确的表达出两人不同的感情与纠缠的矛盾。
可以说。在感情方面,作者的笔力丝毫不逊于甚至比成长部分更令人折服。
我想,这样一个人,一个丹青,被赵承安得之,是他的幸。
这样一篇好文,被我得之,是我的幸。
得之,大幸。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