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卿为爱

作者:司水良言

去年十月看的《红尘有幸识丹青》,现在写评迟了好久,边复习文边逼着自己回忆。那时好像是熬夜看的,一鼓作气,没来得及写些什么。还记得看完时自己的深深震撼,从没有看过这么一个让人感觉厚重的文,作者的识见、作者的文笔都让人印象深刻。偶是对书画临仿题材感些兴趣的,在第一章见到“如是轩”偶就决定定要仔细品读。再次读来,更佩服作者的用笔典雅气度从容,往往一个小小的院落、一个常见的城池就那么古色古香的立在那里,而意态慵懒又不失条理,让人叹服。
身世不幸的丹青却是活泛精怪的性子,一方面他情深义重,人缘极好;另一方面他又敏锐通透,热爱生命;偏偏他有着不世奇才,却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唯一的亲人——母亲的离去,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掌控,视若弟弟的飞白的突然离世,让他敏感的内心裹上坚强的外衣,坚韧如初。
开始部分丹青书画功力的精进过程和接受临仿命运的挣扎都写的很是细腻生动,接着,丹青和东家卖出《别样红》、与众师兄弟过年聚会、“再造风流”的意解、在太守府体验生活、为飞白报仇、与承安初见、画出流动着生命的《四时鸣玉山》、暂避蓝家、与舅舅相认、被逼入宫又大展刻印绝活……丹青时时刻刻都散发着生命力,燃烧着生命力,熠熠生辉却也令人心疼。
师兄纯尾眼中的他上蹿下跳没一点正形、好了伤疤就忘了痛却始终至情至性,又是几时已然牵肠挂肚?奈何少不更事的他不懂情为何物,他只能看着他去闯荡,默默守护,寄情临仿。而后又为了他,投身科常别人眼中冰山一样的自己,只有对着他才会莫名的变的婆婆妈妈。最后只得一句“不如,叫一声哥吧。”一样情深水长!
不得不偏爱丹青,此文倒像是他的传记。于他,承安只不过是他生命里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第九章卢官员才第一次隐约间接提到“蜀中那位爷”;十一章江东家仅仅口及“逸王殿下”;十二章才出现题诗的“承安”,他的故事才开始由韦莫口中道出,给瘦金留白留下深明大义又风流多情的形象;十五章的后半部分终于现出传说中真人;二十六章丹青才单方面一睹那位的风神;二十九章终于两厢见面……作者真真不紧不慢,唉,后知后觉此文是BL小说。
才子叶君然性子清绝孤傲,却对宋思减一往情深,他把感情当作信仰在追求,所以彻底的煎熬自己,奉献自己,燃烧自己,才有了那一幅《四时鸣玉山》;可惜宋思减临阵退缩,不肯陪他把对手戏演到底,纵然最后追思叹惋,遗恨痛悔,终不得相守。因着一幅《四时鸣玉山》,丹青承安假戏真做,一个费尽心机由怜生爱,一个见招拆招渐渐沦陷。一个拿得起,却放不下,一个无法自拔,心早已痴。丹青不是叶君然,承安不是宋思减。一个更通透聪慧,一个更情深决绝,最终得以相伴一生。
作者说得好:画,假的做得了真,而情,真的却假不了。
一直喜欢承安,他非简单之人,可以深明大义,可以狠辣无情;他清峻儒雅,他心机诡谲;为的不是手持权柄图一时之快,为的是要建太平江山创千秋宏业,所以忍辱负重费尽心血,只求一个平稳过渡。见过皇帝会在心里自嘲了一把:嘿,假戏真做时间太长,居然做出真感情了。面对自己的真心,有着对属下的愧疚:“所以--我想来想去,只有把皇位交给承煦。……我该做的事,一件也不会少做。名分之类,实在没什么可在乎的。”面对爱人,后悔不迭:“我其实......很早以前......就不见得真想做皇帝......只不过,最近......才明白过来......”
今日在感冒中重读《红尘》,只觉得又回到那时那地,追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写下什么都变得不重要,因为心中有了力量和希望。
09.3.24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zl  发表时间:2009-08-03 20:52:20
关于叶君然和宋思减,我觉得宋思减没有放弃叶君然,感情上他没有退缩过、后悔过,他从来没有追求过皇权,不得已做了皇帝后还是没有和爱人分开,“临阵退缩,不肯陪他把对手戏演到底”无从说起,只不过两人的性情、手段斗不过当时的形势,之后叶君然居于鸣玉山,两人两地分离、相思,最终也都是黯然离世。都是很精彩的人物,只是没能相守善终,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