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的沟壑——《江东双璧》书评及策瑜关系再思考

作者:翰漓

利益相关:周瑜粉,孙策路人粉。
近日拜读《江东双璧》一文,颇为感慨,作者的文笔大气细腻,也很懂得制造矛盾冲突,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但是,作者大大对孙策周瑜的理解,和我好像有很大的不同,试思之。
1、还镇丹杨。看到作者大大把策瑜的关系比作风筝和线,放了又收,周公瑾永远拒绝不了孙伯符的召唤,个人深感茫然。两人确实是“总角之好”,可周瑜出身世家,少有大志,以“交御豪俊”为之杰,他一生有很多朋友,也许孙策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同一些,但若说就凭少时的交情,周瑜就能奉孙策为主、做出追随孙策一世的决定,个人不敢苟同。他的“将兵迎策”,更多是出于少年意气,当时周瑜在孙策军中也没有军职,比起君臣,两人更像是合作伙伴,都依附于袁术。周瑜帮孙策,是出于朋友义气,还没有择定他做自己的主君。至于还镇丹杨,朋友来帮忙,总不好意思一直让朋友帮自己吧?帮完忙就回去了,这实在再正常不过。周瑜也不拖泥带水,义气尽到了,也该走了。实在说不上委屈。
另外,丹杨向出精兵,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孙策仰为根本,将丹杨大后方交给周瑜更是对周瑜的一种信任。只有周瑜能够在袁术方周旋,否则若袁术在背后捅刀子,孙策岂非腹背受敌?必须安抚好袁术,至少让他暂时不与孙策为敌。周瑜也确实做到了。
回到丹杨以后,周瑜和叔父周尚一起回到了寿春,这也许是周瑜一生中的分叉路口,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到了。袁术看中他从攻江东时的军事才华,想要用他为将,但是周瑜经过多年的了解和判断,看出袁术不会有成就,就向袁术请求做居巢长。《吴书》说是为了假涂东归,我却以为不然。作为史家,韦昭和陈寿只能推测周瑜当时怎么想的,却不意味着这就是周瑜的想法。居巢离吴郡很近,周瑜若决定了要追随孙策,何必在居巢待三年,直到建安三年才还吴?实际上周瑜这个阶段仍然在观望天下大势,他虽然看出袁术无能,可也没有选定孙策,而打算谋定而后动资治通鉴解释这件事时,说的实在:“弃官从孙策”。抛弃了《吴书》“还吴”的说法。可见周瑜在建安三年前,确实没有选定孙策,直到第二次渡江,才与孙策定下了君臣名分。周瑜要考虑的很多,家族、利益,理想,绝不仅仅念着情义。
2、留镇巴丘。这件事其实有争议,但是结合巴丘的地理位置细细思考,再联想当时的割据局势,阴谋论便不攻自破。巴丘离荆州近,简直可以说近在咫尺。孙策的意图不言而喻。《讨逆传》说孙策“阴欲袭许”,实际上这件事最终没有实施,很大的可能是孙策放出去的疑兵之计,假意袭许实则偷袭荆州。孙策要北伐,势必先平定了后方不可,否则刘表在后方捅刀子,策焉得安心?孙策虽有心急暴躁的一面,能平定江东,怎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假设,镇守巴丘的周瑜肯定是先锋人物,担负重任。巴丘当地地方传说:周瑜曾在此操练水军。水军用以对付谁,应该不言而喻吧。罗贯中先生虽然写了演义抹黑周郎,对历史细节考据却甚是严密,周瑜悼文中有一句话云:“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真是妙解!周郎外镇,策军神出鬼没,刘表怎能不隐隐自危?
另,《宗室传》有云:“时丹杨僮芝自署庐陵太守,策留贲弟辅领兵住南昌,策谓贲曰:“兄今据豫章,是扼僮芝咽喉而守其门户矣。但当伺其形便,因令国仪杖兵而进,使公瑾为作势援,一举可定也。”后贲闻芝病,即如策计。周瑜到巴丘,辅遂得进据庐陵。”
巴丘与庐陵郡毗邻,周瑜进据巴丘,本为与攻取庐陵的孙辅互为势援,有周瑜镇守巴丘,互为犄角,孙辅才得以进据庐陵。《周瑜传》亦将“还定庐陵”归功周瑜,可见平江东之战中,镇守巴丘的周瑜功不可没。绝非什么排挤。
周瑜在孙策时代,已经是军方第一人了。首先,孙策拜周瑜为中护军,这就显现了极大的倚重和信任。中护军在汉代掌管武将迁调升赏,有拱卫京城之职,是名副其实的“核心职务”,一般都是委以亲信。孙策薨逝后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张昭掌事,即是权力范围内应尽之责。至于周瑜在孙策心目中地位如何,从建安四年讨伐黄祖时,孙策给朝廷上的表章就能看出来:
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扌乐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业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已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虽表未禽,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而祖家属部曲,扫地无余,表孤特之虏,成鬼行尸。诚皆圣朝神武远振,臣讨有罪,得效微勤。(《吴志·孙讨逆传》注引《吴录》)
按惯例写下主帅的名字后,孙策把周瑜的名字写在【第一位】。
大家也看到了,周瑜和后面几位(包括老将程普和孙策爱重的大将吕范)是平级。这两位在平江东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程普从孙坚时代就跟着了,孙策与吕范的私交更是很好。但是孙策仍然把周瑜写在了第一位,把【中护军】这个重要的职位给了他心中的唯一。
古代的表章,名字排位都是很有讲究的,特别是在几个人平级的情况下,先后顺序就愈发重要。除了周瑜本人可能在讨黄祖战役中立下大功以外,这个排位恐怕更和孙策的个人感情有关。
时年,建安四年。离孙策去世,只有不到一年。
老掉牙的例子再提一下,建安三年周瑜还吴,孙策一下子就给了他两千精兵,五十骑骑兵,封为建威中郎将,与程普等平级,赏赐更是无与伦比。
东吴是私兵制,每个将军手下有自己的私人部曲,打仗时再聚集在一起。周瑜很会做人,十几年后他去世时,鲁肃继承他的部曲,不过四千余人。十余年间,在立下赤壁、南郡的不世之功后,他只给自己增了两千兵。
对比鲁肃,继承他部曲没多久,就发展到了一万私兵。周瑜可以说很会做臣子了。
伐蜀时,他主动提出对自己的制衡:“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更表示取下川蜀以后留孙瑜镇守,自己不贪功、更不贪封地。孙瑜是孙权堂兄,孙氏宗亲,周瑜这么做是在安君主之心。等等例子,在史书中有很多,不一而足。周瑜从来不缺乏与上级相处的能力,这是一个能让人很舒服、很体谅宽宏的人,这样一个人,要我相信他是文中那种“倔强”的形象,动辄对主上的“不公”不敢置信乃至心寒,我是不认的。
他是一个多通透的人,洞察世事,更洞察人心。更不会让软弱和痛苦打倒自己。
周瑜对百姓是很好的。少年时即有“恩信著于庐江”的评语,他从政的各地至今还留下了很多遗址和地方传说,无不说他平易近人、亲民爱民,为地方做了很多好事。射杀百姓这种事,他真的做得出来吗。我对此存疑。
他是一个理智的人,但从来不是一个冷酷的人,音乐天赋更赋予了他丰富的感情。我相信,如果有别的处理方式,他不会这样选择的。而这也不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本文中周瑜性格全程沉郁,过于持重了,这个可以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个人认为周瑜大体是个开朗外向的性格,很自信,很大度,有时也锋芒毕露。他的才华是炫目的,他的气质是明朗的,他看重感情,但不会久久沉溺于悲痛,更不会为了一段情(?)甘愿以身相殉。因为他心中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周瑜。
总之,个人认为文中孙策周瑜的人设崩了,(仅与历史人设相对而言)作为文学人物无可厚非,但这两位毕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如果太过ooc,和演义又有什么区别?(我这么说请海涵)。以上都是一家之言,愿意与诸君探讨,也请大家理智交流。
18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翰漓  发表时间:2018-08-07 19:57:05
试 @非天夜翔 若大大愿意与我探讨,我将不胜荣幸。
[2楼] 网友:Cavalry  发表时间:2018-08-09 23:45:19
这里可能作者看不到,或许你可以试着去微博找作者
[3楼] 网友:闲人  发表时间:2018-08-11 10:44:53
从头到尾看完,言之有理
[4楼] 网友:Akwasi  发表时间:2018-08-11 14:25:25
不错,佩服。我心中的周瑜大抵也是如此
[5楼] 网友:长情周瑜的莲花  发表时间:2019-05-03 11:23:26
我也觉得写崩了 深有同感啊 楼主和我想的一样耶 策瑜两个人都ooc了
[6楼] 网友:爱周瑜的莲  发表时间:2019-05-03 17:04:37
我和楼主想的一样耶!也觉得文章策瑜人设崩了!我们可以深入交流一下吗~~~~不过演义主角本来就是诸葛亮,演义里是牺牲配角捧主角,崩了其他人,保住诸葛亮人设,但双壁的主角明明就是策瑜,还崩了……
[7楼] 网友:中立生物  发表时间:2021-01-28 13:14:54
周瑜心中有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没资格说人设崩。
[8楼] 网友:隰止  发表时间:2021-02-09 00:22:51
回7楼,那你又怎么知道周瑜在想什么,太太所说的有史料依据,是在既定事实上合情合理地推测,周瑜在史书上的形象灿烂夺目,而本文中的很多东西和史书上的背道相驰,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崩了
[9楼] 网友:隰止  发表时间:2021-02-09 00:23:32
太太写长评辛苦啦!为什么晋江没有点赞功能
[10楼] 网友:44100984  发表时间:2021-02-09 23:49:34
说的不错,不过这是历史同人……
[11楼] 网友:秦久念  发表时间:2022-04-05 11:30:03
很难不支持,历史同人真的很难不ooc,就把这文当架空套皮文吧
  • 评论文章:江东双璧
  • 所评章节:40
  • 文章作者:非天夜翔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18-08-07 19: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