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20年(之三)

作者:aslaura

1980年
小雷家终于开始改革了。在小宋的帮助下,东宝直接将大队土地包产到户。这是当时政策支持的,但却超出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村里的砖窑也开工了,工作的那30人每月有5、60元的收入,这在当时非常了不起了。(我母亲做20多年教师,当时的收入每月不过69.4元。公婆作为普通工人当时的收入每月才2、30元。)大队的女人们也跟着宋运萍搞起了副业,在家里养长毛兔。一年下来,家家能吃上猪肉了、买自行车了、手里有余钱了。这和一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有很多年纪小些的mm也许会问,为什么小雷家一年就变化这么大,原来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在以前,农村实行的是工分制。我听下过乡的老同志讲,一天一般记10个工分,只要出勤就有,无所谓工作质量和数量。他们去公社或县里开会,是公差也照样计分。冬天修水库,挖地的和写稿的都算出勤,记一样的分。所以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考虑公平,不考虑效率。到年底的时候,把大队的总收入除以工分总和,得出每分的价值,再乘每个人的工分就是每年的年收入。好的大队一年能有上百元的收入,不好的甚至还有倒扣的。当时也不鼓励副业生产,“以粮为纲,纲举目张”、“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割资本主义尾巴”,把农业生产之外的所有集体经济几乎都禁止了,同时也不允许农民的个体经济。甚至连自留地里生产的产品不允许交易。我们小的时候就上街去抓过买葵花子的,因为那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可见,这种生产方式严重压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造成社会生产力低下。和这些旧的相比,小雷家的新举措自然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人们的劳动可以直接为个人和家庭带来收益,多年被压抑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这个角度分析,小雷家的成绩就可以理解了。
但不都是像小雷家这样共同富裕。很多地方分地以后,集体经济被极度弱化,干部们也埋头于自己的田地,放弃了集体的工作。小雷家比较幸运,小宋和徐县长的及时指点,让掌舵人东宝不仅为个人发财兴奋,也为集体发展做出了谋划,这为未来的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雷家从一开始就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运作:价格制定机制灵活,无须向上级申报审批,自定价格,比国营砖厂便宜2厘钱;接受预付费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注意市场宣传,由老书记带人走遍各乡村推广产品;这些措施使小雷家的红砖迅速打开并占领市场,为集体经济完成了第一次原始积累。

梁思申的外祖父从美国回来了,79年中美建交,坚冰被融化,民间交往开始增加,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随之而来,梁出国留学,为小宋打开了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也为他架起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
小宋看了电影《小花》,这是新时期文艺繁荣的标志,而《追捕》则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第一部电影,正常的文化交流恢复了,人们终于有了样板戏之外的娱乐。
年底,对□□和□□反党集团的审判,是社会走向法制的标志。即使是政敌,也不再采用政治批判的手段,用法律来审判,这在当时是令人们震撼的。全国的电视转播和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使老猢狲之流的造反派知道,他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大江东去
  • 所评章节:3
  • 文章作者:ane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07-12-05 15: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