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读书笔记之一

作者:钩子

阿耐的东西其实挺主旋律的,处处贴着上头的文件精神,《大江东去》一言以概之:发展才是硬道理----宋运辉等为了发展之选择隐忍扭曲,雷老虎等为了发展之到处横冲直撞,杨巡等为了发展之无谓规则尊严。活脱脱一幅当下经济发展以及经济高速膨胀阶段,诸风口浪尖扑腾的强人们的素描图。正如某人曾说过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目前,大江还处在黑猫白猫都是好猫的阶段,至于往下发展,也许,再深入一步,会开始反省,发展的代价,以及黑猫白猫虽然抓到老鼠,不小心也感染鼠疫……等反思。就个人喜好而言,我是期待有反思的。就作品的深度而言,也需要再深入一个层次,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若细说起来,这种反思,一直都有流露,只不过,不那么扑面而来,少些阅历的读者可能会忽略掉。比如小宋一路的成长经历,从金州车间时的少年意气,到后来的老谋深算。很清楚的勾勒出,他所不得不作出的违心和扭曲。雷老虎入了一场狱之后,学会利用人性的弱点,来驾驭下属。杨巡,在与小梁合作一案例中,作者借申某人的嘴,点破他潜在的私心。
是的,小说,首先得是故事好看,人物鲜活,然后,才是好看的故事后头,令人掩卷沉思的东西。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各有不同,才是好小说。主题先行,要不得。主题隐藏点显露一点,那是作者的笔触。总不能时刻耳提面命,提着大喇叭喊:看清楚看清楚,这里,我有用意~~~~那是不入流,没自信的作者才干的蠢事。
如果从写作角度来说,《大江东去》这样的题材,对与我这样的小白而言,是一坐无径可登的山,没有那样的阅历、气度、胸怀、亲历,写不了这么入骨。没水平写,叉着腰瞎说八道,是一件颇让我自己觉得羞愧的事。那就不胡吖吖,纯是朋友之间讨论。把我的困惑说出来。
是的,我一直都很困惑。从最先看的时候,担心,到后来,被震得无语。再到后来,一步不拉地跟。屡次想提笔写点什么,不知从何下嘴。干脆,就从困惑开始写吧,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一路看过来,叹为观止,觉得好得无语的同时,仍觉得意犹未尽呢?是我太过苛刻,还是我一直接受主流教育,被洗脑洗得太过,所以,看任何一个我觉得好的作品,总是忍不住用文以载道四个字,去衡量?我是否不曾给大江一个相对公平的衡量标准,因为看得高,忍不住以更高的尺度去度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很好,可是还差那么点。
我在想:为什么,我会觉得还差那么点呢?想了很久,没想出个子丑寅卯。我想,很重要的原由,是因为大江还没写完,它的灵魂尚在酝酿之中。它的精神内核,连作者也还混沌着,有待开掘,升华。写东西的人是知道的,你写的时候,未必知道自己笔下的人物,会说什么做什么,也未必知道,整个作品的真正结局。就如同神灵附体,鬼使神差地朝那个方向去了。最终出来的,是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情景神韵。
那么,大江东去的神韵,已然隐约可见,但还未完全成型。因为整个作品的转折阶段还未出现,故,整体风貌虽然奠定,但灵魂之笔,还未出来。也许因为这个,我觉得意犹未尽。《食荤者》、《不得往生》、《混水庄园》我看到的时候,已然完结,因此,没有经历过这种困惑。(说句题外话,《混水庄园》也是一个让我困惑的小说,它的上扬结尾,一直令我觉得,削弱了整个小说的力量,不是不可以男主女主成眷属,但结尾,结得……唔,又跑题了,另文讨论)
这是我看文的毛病吧,动不动就去提领主题灵魂。所以说,写文跟看文是不一样的,写是自内而外,自局部一砖一瓦搭建到整体,得胸中有丘壑有见识有眼光,才能建出一座伟岸建筑。看的人呢,只看得建完的样子,品而下的,不知建过程之精彩复杂,胡乱评点。稍微有品点,能敬重建者的才情技艺,却仍忍不住会指手划脚,去评点整体风貌,风格流派。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外向内看的习惯。轮到自己写的时候,准一塌糊涂。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想以写文为趣的人,千万不要去评文。免得养成习惯,改过来,就难了。虽然不是改不过来。----又跑题,主要是太感慨了。
继续前面的话题,前头说了,可能是因为大江未完,因此我总觉得还是半成品,一旦大江完工,我认为目前还不十分清晰的作品的灵魂,也当凸显出来了。那么,再回过头说,有没有可能,作品完成的时候,这部分,仍然没有真正凸显出来呢?当然,大江是不会没有强有力的主题和灵魂的,比如说,各阶层国人投身实业的历史长卷,比如说,机制对人的束缚与释放,比如说,看似柔弱平和的国人强悍的生命力……等等,我只是随口说,未曾仔细推敲,我只是要说,大江并不缺乏丰富的内涵与更为丰富的社会学意义,一直都不缺乏,大江有这些,已经足够从众多小说中,脱颖而出。
可是,够了吗?还不够!那么,为什么还不够?这就是我一直翻来复去叨叨,却没叨出个所以然的东西。我的一点微末见识,也许,是因为作者的目光,一直投向的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在我们普通人看来,那是一群在风口浪尖扑腾独领风骚的强人群落;作者最熟悉这群人,对他们的甘苦喜乐也心有戚戚;从她的笔触中,对于这群人,七分欣赏,二分同情,一分批判。
作者所占有的素材,是她最可贵的财富,因此成全她独一无二的观察角度,和题材角度。对于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以及勇往直前的人们,一直缺乏一种更主流的关注和勾勒。这个时候,大江东去以及之前一系列作品的出现,都可谓填补了一块空白。拥有强悍生存能力的人物原型,已然有了,而且很多,比如《活着》。我们的国度,一直在为生存忙乎着。但拥有强大的,发展动力的人物原型,却还不多。尤其在时下背景当中,这也是为什么,我比较推崇杨巡这个人物的原由,他身上,更具有代表性,从生存里摸爬滚打过来,便是摆脱了物质的贫困,也没摆脱精神的贫困,这种长久的饥饿状态,会无时无刻不露出端倪(就象国产电影一样啊)。相比较而言,小宋与老雷,更小众些。
从这个角度讲,主流媒体与主流评论,对阿耐以及阿耐同类(许是我孤陋寡闻,同类的东西,好象还米有看到,倒是商务书与财经杂志里,隐约有些与之相类似的东西出现,不过,那些东西,比较多的崇富与传奇小报风格,显然,还不是一个层次。)一直关注得不够,也一直缺乏敏感。这是一件很奇怪,也很要命的事情。不论文学价值,单从社会学意义上讲,这也是不应当错过的一个研究范例。
但于此同时,她所占有的素材和所关注的人群,也对她的写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从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趣味和喜好,她一向关注积极进取的人群,哪怕这种进取有不规范,有突破规则(甚至对这种突破有相当的欣赏倾向)。因此,她的一系列小说,从总的来说,作者刻画的,其实都是个人英雄(跟好莱坞大片喜好相当呀),大江尤其明显:个人对体的突破,和体制对个人的压制,形成全部冲突的根缘。在行文中,作者一再地表达了,对个人英雄的赞美,以及对个人冲破体制束缚的赞美。更难得的是,她也写了,这种冲突,对个人生活的伤(那个跟残字有点象的字,不会写,俺文盲)害。只不过这种着墨,比较点即为止,比较容易让读者,往个人性格上去总结附会。----这可能是我觉得意犹未尽的一个方面吧。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有一种敏锐的直觉,令她去触及这些层面,可也因为不自觉,把这些应当稍稍重描的部分,轻轻放过。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下意识地避重就轻。我想,可能是不自觉的成分更多些。
另外,她所描写的这一群人,虽然这个特定时代描写的是比较少,但之前,九十年代的时候,曾有一系列描写明清商贾的小说,其实借古人抒胸臆,写的也是九十年代商业发展腾飞时的全民心态。因此,作者若要高出其它人等,仅仅关注这个特定群体,总显得稍稍不够。众所周知,这个强人群体,在实际生活当中,占少数。那么,作为传奇性的描绘,怎么描都不为过。而作为《大江东去》这样结构庞大,承载厚重的作品而言,仅从国企、集体、民营,管理者的成长经历,而不去关注管理层以外的人群,显然会削弱这部小说的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我仍认为,到目前为止《大江东去》的社会学意义,多过人文意义的缘由。
当然,把这个群体,个人与体制的冲突往深里写;和扩大作品所关注的层面,是两个不同的写作方向。我不认为,这两个方现是大江东去可以兼容的。通常意图太大的结果,往往是力不从心。因此,我个人认为,在现有的状况下,把个人与体制的冲突往深刻里写,是应该把握也更容易把握的方向。
一向不愿意在别人还没写完的时候,指手划脚,怕影响作者的创作情绪。不过,看了昨天杨巡下跪那一截,觉得心里松了口气。再一想,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也是蛮无耻的一种表现。那就写吧,瞎写写,大家朋友么。总归不会生气。稀哩糊涂写完,好象写了挺长一段啊。不管了,发上去。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大多数  发表时间:2023-04-29 21:43:32
好的作品和好的读者
来自广东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大江东去
  • 所评章节:73
  • 文章作者:ane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07-12-05 15: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