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清穿之喜气洋洋》

作者:

纳兰性德的红玫瑰是新娘卢氏,白玫瑰是妾室沈宛。
妻妾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瓜尔佳氏),赐淑人。
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着有《选梦词》。
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留有三子四女。
子女
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长子富格出生。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富尔敦生(一般认为卢氏所生之子海亮即为富尔敦)。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富森生(一般认为他为沈宛生纳兰遗腹子)。
女儿何时出生不可考。
问:在明珠相国的墓志铭中,提到了纳兰的子女情况
原文如下:“孙五人:长福哥、早卒;次富尔敦,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次福森,皆性德出;次永寿,次永福,皆揆方出。
孙女四人:长适翰林院侍讲高其倬,次适翰林院侍讲学士年羹尧,次适马喀纳,皆先卒,次未字,皆性德出。”
依次看纳兰性德有三子四女。
但是在纳兰自己的墓志铭中,其座师徐健安先生所撰:“男子子二人,福哥、永寿,遗腹子一人;女子子一人,皆幼。”可以看出,此处载了纳兰的三个儿子,女儿却只有一个。
开始我分析,前三个女儿即使是早殇了,在纳兰的墓志铭中也应该提及的,更何况前三女都有婚配,且婚配皆不一般,可为什么徐健安先生没有注明呢?此可疑之一。
其次,在明珠相国的墓志铭中说最小的孙女,也就是纳兰的最小的女儿“未字”,此处我有所不解,古人称女子未字应该是没有到十五岁吧(因为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给取字),可是明珠去世时纳兰已过世二十二年了,他的女儿怎么可能还有待字闺中的呢?
答:呵呵,只说了一个徐乾学,殊不知韩菼、叶舒崇、唐孙华、王鸿绪等人在纳兰子女问题上都给出了不同“答案”,这是个地道的迷魂阵。
先推荐给你一本书《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再建议你看看赵秀亭《纳兰丛话(谱首部分)》,你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有关纳兰子女情况的记载,徐乾学、韩菼、叶舒崇、唐孙华、王鸿绪等与纳兰家人有所接触者,所记出入很大,所以需要后人客观分析,才能在众多混乱的说法中取得其“真”。
徐乾学(下简称徐),虽是纳兰座师,但其过从主要在纳兰出任侍卫一职前,与他探讨学问及编撰经解。而徐不仅为学者,更是官场中人,其与明珠的关系反复变易。徐对纳兰个人情况了解是否详实则不得而知,所撰墓志铭故作迷离使人生疑处颇多,因此研究界对他的这个“记录”持否定态度。
韩菼,其所撰写的纳兰神道碑文对纳兰子女问题也所说不实,作为纳兰的少年同学,二者之间过从并不密,所以其所说,则确信度更低。
叶舒崇,则比韩菼与纳兰关系更远一些,他于康熙十七年写卢氏墓志铭,记述因时间问题不可能全面,则可以忽略。
唐孙华撰写了纳兰之母觉罗氏墓志铭,其为揆叙之师,因在明珠家教书,则有可能详细了解纳兰子女情况,可惜其只记其子而忽略其女,所以只能作为一部分参考。
王鸿绪,与揆叙相交甚密,明珠去世后由他撰写墓志,也为揆叙所托,对明珠子孙情况所述最为详尽,盖其中不乏从揆叙处了解情况。因唐孙华与王鸿绪二人之说并观,则王鸿绪的这一记述最为可信。
可以看看这几位所撰墓志铭
至于后一个问题,呵呵——
“未字”,旧指女子尚未许配。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君清门令望,可附婚姻。有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审讼》:“至于闺女,断不可轻拘听审,已字者出身露面,辱及夫家;未字者逐众经官,谁为求聘?”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民国,张爱玲
张是一个不会再现的神话。她曾亲口对胡兰成说过“没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难描绘,想一想之后也就可以描述出来”。读她的文章你确实会赞同她的说法,再隐秘的人类心理与情结甚至一个时代的特性,一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她都能准确地描绘带你看到实质,文字又如此的干净才气盎然,妙喻盖世,她那一句自评甚至是谦虚了。
这句话诠释出一个距离产生美的普适道理,谁不是这样呢,看到一个令人心动的人,偶尔的接触,就能让人兴奋不已,那种若即若离的神秘感使人不自觉地向往和喜爱;若是常常接触了,美感消失了,他的丑他的缺点你也常常能见到了,那么相处还能有什么火花呢。
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玉  发表时间:2018-12-04 14:21:32
诰命夫人
Imperial mandate Mrs.
唐、宋、明、清各朝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
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敕。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诰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关。有俸禄,没实权。
诰作为王命文书开始于西周。如《尚书·周书》载有《大诰》、《汤诰》、《康王之诰》等篇,是周王用以告诫臣工的文书。秦废不用。汉代偶一用之,不为常式。唐代大除授、大赏罚用制诰。
据史书记载,从宋代开始,凡文武官员的迁改职秩、追赠大臣、贬乏有罪、封赠其祖父妻室,都用诰命。元代封赠文书有宣命和敕牒之分,一至五品官用宣命,六至九品官用敕牒。明沿宋制,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
清沿明制,有制度规定:封赠官员首先由吏部和兵部提准被封赠人的职务及姓名,而后翰林院依式撰拟文字。届封典时,中书科缮写,经内阁诰敕房核对无误后,加盖御宝颁发。
在明清之际,五品以上的官员,如果功绩超群都有机会得到皇上的封赠命令,就是这里所说的诰命。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所得到的则被称为敕命。《清会典》中载,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清代诰命用五色丝织品精制,书满汉文,皇上钤以印鉴。通览之下,色彩绚丽,有一股华贵喜庆的气氛。
清诰封制度,“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赠安人。”〔《大清会典事例 吏部 封赠》)。
诰命文书
诰命文书、敕命文书不同于一般文书,它是写在当时非常贵重的丝织物上面的。明代的诰命敕命是由工部所属的神帛制敕局,后称南京织染局织造(清代的诰命敕命由江宁织造制成)。诰命敕命为卷轴形式,分为苍、青、黄、赤、黑五种颜色;按照官品等级的高低,它的图案和轴头也有严格区别。明代规定,亲王郡王用册,亲王生母封夫人给诰命,图案为云凤锦。镇国将军及夫人用玉轴,辅国将军及夫人犀牛角轴,奉国将军及淑人抹金轴……。文官一品云鹤锦,夫人鸾锦,俱用玉轴;二品狮子,夫人,俱用犀牛角轴;三品四品瑞荷,淑人、恭人芙蓉,俱用抹金轴;五品瑞草,宜人四季花,俱用角轴;六品、七品、安人俱用葵花乌木轴,八品、九品同样用葵花乌木轴。武官一品至七品俱铠甲葵花引首,抹金轴。诰命的织文,文官用玉箸篆,武职用柳叶篆。诰命织文为“奉天诰命”,敕命织文为“奉天敕命”,都有升降龙盘绕。
清代诰命敕命由翰林院撰拟,经内阁 大学士奏定之后,按品级填给。其文字采用满汉合壁书写,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合于中幅而书年月日。年月各按奉旨、奉诏日期书写。钤盖“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凡遇袭封,世袭有数次者及世袭罔替者,每袭一次,都要增写在原给诰命、敕命之后,如增写已满,则重新填写,送宫中内阁用“宝”,并与原诰敕一同发给官员。
特权
诰命夫人是有品级之分的,如“一品诰命夫人”之类的。诰命夫人可在重大节庆日子到后宫,参加由皇后主持的宴会。
宋制,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一等国夫人宋朝封宰相,使相、三师、三公,王,侍中,中书令之妻、二等郡夫人宋朝于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节度使以上之母或妻封郡夫人、三等淑人凡尚书以上官未至执政者,其母、妻封为淑人、四等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五等令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六等恭人用以封赠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高于宜人而低于令人。、七等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八等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九等孺人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
明朝,一品二品官员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
无封无品叫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