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相触,多少愁

作者:cyndyfish

好像就这样看完了。
心下只是怅惘,空茫茫的一片,抓不住。
因为最近心绪不好,而且一直惦念着这本书——在看完匪大其他的文之后,更是想要看看这本书。
原本是有些慕名而来随大流的意思,毕竟大家都推荐说去看。而且文题也是很合胃口的诗句,所以决定在国庆大假花上一点时间看完。
只是发现越看到后面越是不忍。一开始是不知道和纳兰有关系的,因为看书的时候从不喜欢看内容简介和人物。最近也正在研读纳兰词,想要多了解他一点。于是固执地相信这个故事确是真的。
我不想对文章的文笔框架作什么评论,这篇权当作是读后感吧。
首先是琳琅。
琳琅,琳琅。
舌尖微卷,一点苦涩,余音尚存。
我喜欢这个名字,更喜欢玲珑剔透的女子。
只是她太聪明。
每每看到关键的地方,总是暗暗着急,只想着她糊涂点就好。
但是终究错过。近来突然对错过这两个字有了新的认识,大概是因为知道了一个朋友的故事。也是这样的一再错过,然后是永远地错过。
她太聪明,太自知。脑海里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对着照壁的芭蕉凝神。或许还有案上未完的字,未完的袅袅余烟,未完的话,未完的故事。
未完的惆怅,未完的忧愁。
她终归只是个女子,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子。
在面对不可预知或者其实是早已知晓的未来的时候——她也只是个女子啊。
琳琅,琳琅。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唇齿相触,多少愁。
再来便是纳兰。
应该说,文章中的纳兰戏份是不多的。
但因为自己实在是留意他,所以情节也就多起来了。
但是客观说,纳兰的性格在文章中是很模糊的,形象也很单薄,似乎只为了映衬着那些词而已。
所以严格说起来,要说的不是纳兰,而是他的词。
纳兰的确写得一手好词。
无怪乎王国维说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似乎晋江好多的作者也都偏爱纳兰。
清新婉转的纳兰词的确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其中的有些句子,读来细品,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那些缱绻缠绵的辞藻,淡淡地斟酌开来,时光的尽头,仿佛只剩下一盏未灭的灯,两行清泪。
把一个人的词,一字一句地暗暗记下,默默诵读。
把一个人的容貌,一遍一遍地回想起来,细细描摹。
相看好处,却无言。
最后是康熙。
在阅遍无数清穿文,在清穿文泛滥至此的时候。
看过的康熙已经有了无数的版本,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理解。无可非议。
觉得还是太轻率点,如果大大能把他写得更稳一点可能更有看头。
不过就像大大说的,文章至此,“就像是初恋,总想像那个人应该是怎么怎么地好,一旦遇上,心里才明白,哪怕样样不是自己想要的,他却是那个他,无法改变,无法重来。”
所以,就这样吧。
——这样,就够了。这样,就很好了。
就让他们在杜撰的时空中两两相望。
《纳兰词典评》的作者说,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真正喜欢的往往不是那人、画、书、诗本身,而是从中看到的我们自己。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总在其他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镜子。容若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一面适合许多人的镜子。
姑且不说对纳兰的评论如何。
却非常喜欢前半句。
大概喜欢春晚,也有这样的原因吧。
但是终究是看完了。故事总是会有结局的。
即使再遗憾,再不舍。
应该说,这是第一篇如此用心的长评——写了我半个小时多。
很久没这么畅快了。
写长评的另一个小小的自私的原因嘛……是想要在自己难得如此喜欢的文里,留下点什么。呵呵。
我对纳兰词尚且处于研读阶段,对古诗词也都只是看一看,积累得不多,让匪大见笑。
其实也是非常佩服匪大的功底的,说到这里,漏了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文章的章目。
很切题,很合内容,大人肯定是花了时间研读的罢,用得这样好,这样滴水不漏。
也算是一次实践临摹吧,因为一直也是想要像匪大一样——为一个人,写一段故事,很用心地去写,哪怕不存在。似乎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执着。
时间不多了,某安还要去赶作业(汗……作业没写完就来写长评……)。
大人好歹收下这篇拙劣的小评,就当是茶余饭后的山楂片吧……(呃……)。
以后还要抽出时间来的,把匪大的文都细细重读,评一遍。
以上。
安暮寒。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