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二〗恋逝水》

作者:网友

  深吸口气,白圭面上依旧温雅淡定,“《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拔掉束发玉簪,三千青丝瞬时如流泉过涧,垂落腰际,“此为孝之始,”伸手揽过一头长发,白圭露出一抹凄然的笑,锋芒闪过,只听得满殿的噫嘘之声,皇帝从御座立起,疾奔几步,始终未及拦下白圭手中的短剑。
  “师父,你这是何苦。”捧起白圭的手,看看手中那束已然斩断的长发,再看看散落在肩头的发稍,皇帝的声音都在震颤。
  一抖手,白圭将长发抛落在地,还剑入鞘,双手高举过顶奉给了郑裕,“当年追随先帝出山之时,白圭言道,既然此身要与韩氏为敌,那便只好弃孝道隳忠义,以酬知遇。先帝当即解剑相赠以为信,与白圭约誓:征战只为安黎庶,不妄动一兵一戈,得江山后,轻徭薄赋,以仁义治天下,而白圭虽做先帝臂助,却可不入仕途,永为自由之身——为的,不过是白圭心里那条底线。如今白圭不再苦守誓言,尊先帝遗旨入朝为官,这底线也彻底还给亡国的韩氏一门好了。”
  这章有个问题,是白圭老师断发明志写得有点不对。
  进宫上殿面君,任何人也不能带刀剑武器,入宫进殿之前会被检查的(类似于搜身),否则荆轲他们不会把匕首藏在地图里,专诸不会把匕首藏在鱼腹里,所以白老师不可能带短剑进宫登殿。就算郑裕喜欢白老师,格外关照,即使他是皇帝,这项例行检查也不是他一个人说免就免的。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被检查出来(可能性基本为零),御前露刃是重罪,除非白圭打算用这种方式逼迫郑裕必须治他的罪,否则就算郑裕不追究,别人也不会不要求郑裕追究,就算当时不治罪,日后也会有人找茬。(御前露刃的罪不是郑裕想赦免或者不追究不处理就能算了的,这个问题严重到可能皇帝想保都保不了。)
  想起李世民在位时,有一次,一个叫刘洎的大臣,为了抢李世民的手迹,抢得太急,一不留神抢到御座上面去了,当时就有人弹劾,刘洎也很害怕,还是李世民用幽默的方式表示用不着追究这件事才算了,可是几年以后,刘洎还是被赐死了,尽管李世民公布的赐死原因不是刘洎误上御座这件事,当然,真实的原因也确实不是这件事,但是这件事不可能没有给李世民和在场的其他大臣留下心理阴影。
  所以,白圭断发这节写得太过了,太不真实了,不是说这文不真实于历史,架空文不用忠实于历史,而是不真实于常理常识。比方说,就是现在的高考入场时还要检测考生有没有带通信工具、小抄什么的,进入一些景点时还不让游客带相机拍照呢,乘坐飞机、火车、地铁时,乘客都必须被检查有没有携带危险物品,从古至今,重要的场所都是对携带的东西有限制的,不管你是谁,不让带的东西绝对不能带入,何况古代的皇宫。架空文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什么的都无所谓,但基本的常识性错误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如果作者有时间的话还是修改一下吧。
  一看作者的发文时间吓了一跳,这文写了8年多还没写完啊,作者加油啊,一定不要弃坑啊!!!!!!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网友  发表时间:2015-03-14 20:22:34
补充一点,白圭的短剑是郑珽送他的也一样不能带,短剑属于金銮殿的违禁品,谁谁的也不行。那些大臣甚至嫔妃都有可能有皇帝送的刀剑棍棒(送的原因、理由可能不一样),如果是先帝或今上送的就可以带入宫殿,皇帝的安全就没有办法保障了。
三国时的费祎就是被人刺杀的,在他被刺杀前有人提醒他注意这个问题,他没有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