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钢琴的不同音阶——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为依托,试析《算命》中的对话及其对话性

作者:susan

《算命》在我眼中是篇妙文。“妙”不是指文章本身写的无懈可击,也不是指文章哗众取宠,而是在浅显幽默的文字背后,蕴涵着作者深刻的人文素养,以及扎实的文学理论功底,尽管这也许仅仅是作者对于巴赫金理论无意识的运用。
给人留下深刻映像的莫过于《算命》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细细观察文章,不难发现,文章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个性的语言来完成,最鲜明的莫过于林子潇这一角色;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多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完成。这种办法当然并非是作者首创,但是作者在运用的过程中,却引入了巴赫金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对话理论,尽管有可能是无意识的。
对话于文学创作的意义不言而喻。
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340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而对话的前提是语言和话语。在没有语言、没有话语的地方,不可能有对话关系;在事物之间,在概念、判断等逻辑范畴之间也不可能产生对话关系。由于人的全部思维,都具有对话的性质,因此,在《算命》一文中,几乎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完全无声的状态。甚至必要的时候,主角还会进行自我对话与交流。例如在18章末尾处,子潇身上的各个器官展开了关于磐郢的相关讨论。这一时刻为什么需要对话?原因不言而喻。这时的小美人已经认出了创口是由自己父亲的佩剑造成,这意味着他追寻了很久的凶手很有可能就是他的父亲,他说不出话来;而大色猪本来就是无辜的,现在基本已经从证据上洗清了嫌疑,他与小美人的尴尬关系也让他在折椅敏感时刻不能言语;自然,说话的重任落回子潇身上。诚然,子潇和读者都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是不恰当的,但是,要交代情节,要发展完成对事件的宏观控制,子潇必须说话!因此,不只是这一次,文章一开始就采用自身器官对话的方式孕育而生。虽然器官们对话并非统一口径,且各具鲜明的形象特征,但连接他们的,是一次次的对话,再把他们完整统一在子潇身上的;还是一次次的对话,用话语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表现生活,自然就具有了对话的性质。
这些对话,依托于子潇的各个器官表达出来,但毫无疑问,他们代表的是子潇的一种,或某一方面的意识。这种某一个器官的胜利,就暗示着一种想法的上风,意识之间的对话,是最深刻的思考。而作者却拟人化的描述出来,自然流畅,毫不做作,忍俊不禁的过程,明明白白的刻画了子潇的形象。记得有位读者(请原谅我记不住那位大人的名字了)就点评过子潇,大意是说子潇不是什么纯的好人,但是却又没有比他更干净的了。我以为这句话评子潇,足矣!而能让读者对一个本来看似毛手毛脚的小色狼生出好感的,这些内心独白似的对话,功不可末!回到巴赫金的理论解释,就是意识的对话本质,反映的是人类生活本身的对话本质,即用话语来表现真正的人类生活,“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他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全部个性参与对话。人也只有在对话中,才能交流思想感情,从事种种社会活动,显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性。”(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387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通过上文的描写,相信我将《算命》一文归结为对话型小说,是可以站住脚的了。
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复调小说的研究,发现了对话是陀氏艺术世界所展示的各种关系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特征。巴赫金从对陀氏小说研究中,提出并论述了对话型小说不同于独白型小说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算命》一文也有表现:
第一,作品主人公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性。作品主人公在作品中具有自己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自由性,不是被动的默不作声的哑巴,任凭作者的摆布。作者与主人公都是对话的主体,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对话关系。《算命》中有一个叫“器官”也不对,叫“部位”也不妥当的角色,“我”。一开始,始终不明白“我”是谁。生物学的常识早就说明没有哪个器官或具体部位叫“我”的,如果“我”是子潇整体,那么与众多器官一起出现,不合情理;如果是作者,则更加荒谬。但如果将巴赫金的理论带入,不难发现,这个“我”,是抽象的子潇的思想。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它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就会退化以至死亡。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陀氏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的人物,都能够“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能够反抗他的意见”(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4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算命》一文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又充分尊重艺术本身的规律,是作家自觉地去把握和遵循人物个性和思想情感内在的发展规律的表现。
第二.对话的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由于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对话性的,生活的海洋又是无限的,“只要人活着,他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还没有完成,还没说出自己最终的见解””(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77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在《算命》这篇小说中,所有的主人公都激烈地反对出自别人和对他们个人所作的某种定论。他们都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深信自己有能力从内部发生变化。这样在人物性格创造上,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类型化模式,多侧面、立体地表现出性格发展的时空一体性。《算命》一文中对话的这种未完成性、未论定性和自由的开放性,一反独白型小说的封闭的、独语的单一模式,非常可能是作者努力追求创新,处处避免雷同的努力。
第三,众声合唱的复调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表现在作品的语言世界中则是复调性或多声部。这是对话的主体性、独立性、自由性与未完成性在语言表达上的生动显示。在对话型的作品中,“相信有可能把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但不是汇成一个声音,而是汇成一种众声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356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复调是由各自独立、具有自身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众多主人公及其声音都有相对的自由和独立性。从《算命》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作者来讲,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他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因为是众声合唱,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声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这种情况与独白型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独白原则最大限度地否认在自身之外还存在着他人的平等的以及平等且有回应的意识,还存在着另一个平等的我(或你)。在独白方法中(极端的或纯粹的独白),他人只能完全地作为意识的客体,而不是另一个意识。复调本是音乐学上的一个术语,巴赫金以音乐上的复调比喻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特点,其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个人意志范围。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这在《算命》一文中,从塑造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意会”的交流......等等方面,都体现着复调的特色。
综上所述,《算命》一文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鲜明的对话风格,体现着对话型小说的特色,体现着作者对于角色的人文性关怀与活跃的创造吸收欲望!
出于谨慎的学术分析态度以及对晋江的支持,有几点必须作出说明。
第一.我与作者Lyrelion并不认识,不可能了解有关的创作背景,他在行文时是否是这样思考过巴赫金的理论,我不得而知,只能作为一个“耽美文学爱好者”,秉着对文章的喜爱,进行的自我解读;
第二.巴赫金作为二十世纪以来伟大的文学理论家,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作品与理论研究正成为现代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其理论体系庞大,涉及面广,赞同者反对者各有说法。本人只是一个小小的北京某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尚处在学习阶段,定有一些把握不住的地方,不当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第三.限于篇幅,也限于《算命》一文尚未完结,故而,此篇文章只选取了巴赫金理论中的的对话理论的一方面,其余方面暂不涉及;
第四.我为作者前几次写评,虽并不是冲着那个精华去的,但给作者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还反而要作者尽力来安抚我,开解我,甚是惭愧!在那之后,我认真拜读了贵论坛的有关精华原则,如果这次再被不足十个字的原因评为“二类”,我大概也只能叹息一声是因为我个人人品及学问实在太差,而且万分不幸用的是英文名,以至于全能的管理员大人们觉得我不符合规矩吧;
第五.这一部分文字的字数请不用记入全文字数之中,susan的文章从不会差在字数上,请管理员大人们放心!!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算命
  • 所评章节:27
  • 文章作者:lyrelion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06-09-21 1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