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情却醉人

作者:阿清

道是无情却醉人
读完《怡殇》,不写评无以掩我心海滔滔。
开篇作者说是不成功的穿越者,此言却甚得我心。当然了,穿越的确可以作为神话童话来写,大多数的女主角国色天香精明可爱三千宠爱集一生——不过,扪心自问,如果真有穿越这回事,穿过去会如何呢?单凭一张脸和一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质,就能独得三千宠爱了么?当然,这里不想比较别的清穿文和此文,因为别的类型里,也有几篇经典之作,是美丽而动人的言情,非常值得一看。不过《怡殇》此文,看了一半,就使我俨然又找回了当时看《步步惊心》的激动心情——非是言情,却处处有情;道是无情,却处处温情。此文语气朴实无华,生活的气息跃然纸上,作者精查资料,精于自我猜度隐去的历史,将小说的创作和历史的真实写的丝丝入扣,边看不得不惊叹作者独特而别致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正如作者所说,本文只有男女主人公各一人。这两个人的确独领风骚,刻画的非常全面。雅柔,从血色和惊惶中揭开古代生活的第一幕,想到的不是去揣测周围人的政治倾向,也不是去欣赏各位阿哥们“英俊无比”的容颜,她想到的就是尽力掩盖自己的“失忆”问题,尽力防止在这个地方“与众不同”,尽力能使自己毫不出彩的挤在人堆里……与十二的一断“往事”在这部小说里没有造成眩目的第三者情节,而是很自然地被不愿惹事生非的女主角躲开了。事实上,我想说的,是本文作者应当是个对感情较为理性的人,因为雅柔的这种做法,抛却她根本不记得和十二的旧情来论,也是一个已婚女子应当做的,且不论古今。作者用开始的这种自然的回避旧情,点醒了还在期望看生死依依泪眼蒙蒙言情戏的读者们:此文讲述的完全是理性的爱情。正因为这样,女主角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命运,古代女子如何生活,她就得模仿和学习,这是人求生的本能;胤祥的生活如何,她就必须跟上和接受这条命运和线路,因为她别无选择。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雅柔是一个古代女子的姿态,现代女子的心里想法来过日子的,她在康熙、德妃面前不出彩,在胤祥的兄弟间不显山露水,却和一般女子一样,真心实意地接受姐妹间的感情。她和胤祥的两个妹妹谈心,和八福晋、十四福晋交好,都是作为一个正常女人,而不是一个势利的知道“未来”的现代女人所过的生活。平心而论,雅柔就是一个非常平和而普通的角色,作者的刻画也非常符合这个性格。换言之这么讲,大清后宫如果和豪门巨富来比,也是略有相似的。一个普通而柔和的女子嫁入豪门,她的反应会是什么呢?自然也是在不露锋芒间寻找自己的姐妹知己,争取平静间的夫妻生活。
雅柔对于胤祥妻妾的态度,是本文出彩的地方之一。关于妻妾的问题,第一,此事史实,无法更改,若能够改的胤祥只有一妻,那么为什么不能把胤祥改成做皇帝;第二,作为现代人来说,可以勉强接受事实,却不能从心底里欢喜,雅柔做到了这一点,她显示了大家气质,但不代表她当真不在意其他女人;第三,在她和胤祥倾心相交的年份里,她是真正的理解和相信了胤祥的感情,从这个时刻起,其他的妻妾对于她来说,已经够不成感情上的威胁,心底上她已经原谅了她们与她的共存,并且有着潜意识里的同情和感慨。这些,都是一个正常的现代女子能够做到的极限。引申开来这个问题,也能够同时见到对弘皎问题的描写——这里不得不又一次重申对作者精密思索的佩服:历史上怡贤亲王去世后,世袭亲王头衔由嫡幼子弘晓继承,虽然奇怪,但也不能寻出究竟来。作者的神来一笔,将弘皎作为侧福晋的孩子,而由雅柔扶养并充任嫡福晋长子,从此由母子二人微微怪异的感觉证实了弘皎不得宠的原因——这虽然是小说创作,无史实可考,但是却编配的非常严密。历史上弘昌弘皎二人后来涉及弘皙逆案,弘晓却是个世代悠闲的怡亲王,的确令人感叹。对于雅柔难以“爱”弘皎的描写,更显真实:我们知道当代已经没有了“后母”对孩子不善的“特色”了,现代的后母们通常都为了惧怕这个名衔,而对丈夫前期的孩子百般谦让,然而,这永远不可能是真正的“母爱”,这份感情,甚至与雅柔对瑾儿的感情也不一样,她对弘皎,只是尽量做到了慈爱,却不愿意也不能够强迫自己如爱弘礅(sorry没这个字,代替下)那样的去爱他,她对他从小客气,少责难,爱护有加,却亲爱不足,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真实。就像她对海蓝灵前说的一样,仁至,义却未尽,这是雅柔在古代最能够显示独立坚强性格的一面:不改变自己的真心实意,不委屈自己接受不喜欢的物质和生活。
雅柔对胤祥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这种爱情好像清茶,越品越有余香;这种爱情好像淡酒,虽不浓烈却依旧醉人。我一向认为,惊天动地生死相许万般难以割舍的感情,多数是难以遏止的迷恋,少数才是爱情;而平淡如水,千山万水相伴,只为了心安的亲人般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雅柔对胤祥,由刚开始的为求生存,到后来的慢慢理解,慢慢疼惜,到后来的生死相随,安然而逝,都是最真挚的感情。如果说女主角大多数时候是“柔”的,那么对待胤祥的时候,也有她一惯的刚硬。在一个陌生的生存年代,在四处都要小心谨慎的地方,惟有闺阁之中,她靠着心底里自己是“兆佳•雅柔”的潜意识支撑自己,将不满和调侃发泄在明媒正娶自己的胤祥身上。试想一个现代女子,到处都能够退让容忍,接受“现实”后,连对着自己的丈夫也还要小心翼翼,奉承迎合,相信这样的生活,已然生不如死。因此雅柔的表现,可堪一绝。这文中最经典的也是二人在一起的调侃与笑话,从康熙四十几年,到雍正七八年,调笑不断,感情升华,这其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这其中显示了男主角的情,显示了女主角的爱,显示了夫妻间的默契,也显示了人生的无奈。作者说得对,这就是一番生活的文字,但可敬就可敬在这“生活”二字上。我敢说没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不会爱此书,不会感此书,看不懂此书,解不透此书。
关于雅柔,塑造非常成功,尤其喜爱最后一些文字。在恐惧胤祥死后无助的日子里,她忽然明白了生死相随的意义,忽然觉得完全可以不必太担心一切,而与他同死。这个时候饱经丧子丧亲之痛的她,已经不是当年抱着膝下孩儿就要洒泪的年轻母亲,她可以在印祥光辉的政治岁月中淡淡退在一边管理家事,只是远远的看着他,但却不愿意在胤祥死后任他一个人寂寞黄土之中,于是她选择了相伴相随,这份“赴死”,比起十几岁的女子为了不能和爱人相守而自尽,比起二十岁的女子因为深爱忍心代替情人而死,比起三十岁的女子为了失却宠爱孤寂幽死,却是一种了然的,洒脱的,却义无反顾的死——或者说,不是死,而是相随,一种追求在那个年代永远无法得到的平静的相随,一种携手生平挚爱天上地下永不分离的相随……雅柔的死,丝毫不必用“伟大”二字来形容,因为这是生活的一部份,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更由于她是穿越的现代人,清晰的了解到怡亲王死后的荣耀和家族的平安,使她更有权利和资格去追求这份死后的宁和,胤祥呢,自然也不会怪她。
关于男主角胤祥,却不想多写了。还是两个字:真实。虽然没有人见过三百年前的王爷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从至今悬疑的康熙晚年“九龙夺嫡”的猜测中,至少可以看到,这些王子中,没有一个是爱美人胜过江山的情种。这样的情种,生在别处,是逍遥自在,却不闻名;生字帝王家,只有两个可能:没落,抑或是死。康熙本身就是个有情但不多情的帝王,他的儿子中也没有谁因为归防独宠被千古记下一笔的,所以胤祥的骄傲、无礼,正是那个年代皇子的最好写照。更何况胤祥一生前期受宠,中期史册行踪难寻,后期荣宠无双,绝不会是一个多情而单纯的皇十三子。说胤祥有野心夺位,觉得是非常之可能的一件事情,生于帝王家,任何一个有才华,又被父皇恩宠的皇子,都可以并且应当有此野心。雍正朝胤祥的得宠,一方面能说明他是雍正当年得位的好助手,另一方面也可以如作者般推测,是因为最早更有继位希望的,是胤祥。而关于作者对中期这一段的描写,我以为亦非常的可信。这段历史已经没有了可考,然而最能够有说服力的就是:胤祥失宠,而康熙在晚年最忌讳的事情就是皇子们有继位的野心;胤祥失宠,但却没有被康熙幽禁致死,使他还有效忠新皇的能力和可能——终究不能也不要忘记,康熙帝实在是千古一帝,即使在传位的事件上真的出现了偏差,但在他在位六十一年间,总算几乎“算无遗策”,不会抹煞皇子们的能力,也不会因为愤怒几个聪慧皇子的夺位而就此将他们打入地牢永世不得翻身。基本上,我以为历史上的康熙帝,是坐在皇位上淡淡的观看皇子们的动作,偶而心痛,偶尔震怒,偶而叹息,更多时候,在用心经营自己的下一部棋子。这点上,本文的作者描写透彻,尤其将康熙对皇子的这种又爱又恨的心情写的入木三分。正因为这二十年大起大落,将当年的骄傲任性的皇十三子,锻炼成了有才有智有勇有谋,却谦恭敬上的怡亲王,作者大多数笔墨从十三爷的府第着笔,但却影射的将这近三十年的荣辱兴亡折射出来,以小见大,给胤祥在雍正朝的得宠,其自身的谨慎,做了最清晰的诠释。
此文看到末了,真正如清茶薄酒,愈浓愈香,愈是醉人。没有惊涛骇浪,却暗有微波荡漾;没有生死情爱,却最终柔情久远,相伴百年。雅柔此人,是不成功的穿越者,却是最成功的十三福晋,她以淡然的才干当之无愧的做了“贤内助”这份事业,当之无愧的成了成功男人身后的那个伟大女子,当之无愧的可以携手与胤祥生死同行。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怡殇
  • 所评章节:63
  • 文章作者:凛冽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07-03-06 23: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