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再评落雁谷之战

作者:曼倩天涯

新版的落雁谷之战,无论是情节设计还是战略战术,都比较有真实感和特色。
先简略评论一下情节和人物塑造,后面再说战略战术。
首先,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包括玉旒云出场形象的塑造,都从馘国(汗,窃书哪里找来这么难弄的字,害得我要打开归妹拷贝)国王这样一个很少接触战争的角度进行的。这就大大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较为容易产生代入感,也可以较为合理地表现战场的残酷和战术的设计。老实说,同样一件事情,在战场上,元帅、战将、士兵,和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看客的眼中,区别是非常大的。举个例子,一刀下去,人头落地,鲜血狂涌,久经沙场的士兵可能完全无动于衷,什么都不想,继续冲杀,一个将领考虑的可能是所属部队这次冲锋的力度,能否一举突破前沿防线,一个元帅考虑的则是各个部队之间是否配合得当,战线是否过长,阵型和兵种排列是否需要调整,等等,而一个初次而且被迫上战场的旁观者,一个软弱的皇帝,却可能胸闷脚软,只顾惊讶生命被切瓜砍菜一般夺去的血淋淋的残酷(当然,这也取决于旁观者的个性。一个生性残忍热爱暴力的旁观者,则可能热血沸腾,豪气冲霄汉。)
所以,从皇帝的角度来写,可以凸现战争的紧张和残酷,可以较多描述战前和战中的气氛,个人的表现,较少描写技术性的决策过程,当然也就较为贴近读者。另外,对程亦风过去背景的交代,由自己回忆改成被楚国将领以讥笑的口味提出,也较为自然,空城计的过程也更为合理一些:实在是有很多原因越国才退兵的,并非仅仅是一个空城计的威慑。老实说,空城计名垂千古,实在是只有诸葛亮那样一生以谨慎著名的人使出来才有人信,也只有面对司马懿这样同样老成深算又非常了解诸葛亮的对手才有用,换了一个没有名气的人来使,或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对手,都不行。所以书生这个计,属于弄巧成拙,再自然不过。一方面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民的书生意气,一方面也显示了他对朝政军政的无知,符合他的地位身份个性,也和他后来搞变法时的表现呼应(不能考虑方方面面,来了热情就靠自己蛮干,受了打击就心灰意冷)。
对小玉的刻画,从敌人角度远远比从自己人角度要好得多。尤其是小玉的冷酷气质,从从来没有见过他,对他毫无了解的敌人眼中看出来,远远要比从跟他一起行军打仗过好几个月的部下眼中,要突出得多。小玉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比较实在。战斗开始之前,是策略谋划,开始之后,则是离弦之矢,过河之卒,什么都不必想,就是坚守阵地,就是要咬牙挺住。在小玉的情况下,战术已经不必也不能调整,这时候一个将领所能做得最好的,就是和士兵一道浴血奋战,身先士卒 (如果是大的战役或是连续作战,需要一个指挥中心的话,主帅则必须保护自己的安全,即指挥中心的存在)。
说道这里,就要评论一下这场战斗的战术了。这场战斗,是一场典型的遭遇站。越军在追击残余敌人时,碰到了来自第三国,楚国,的援军。楚军是有备而来,越军则属于仓促迎战。
我们看小说,听评书,经常听到神奇精彩的计谋战略。然而事实上,历史上大部分战役,是没有那么多的奇谋巧计的,是天时地理士气影响下的老老实实的拼杀。这时候,能控制的因素很少,大部分是先决性的条件,比如兵种配备,比如天气状况。将领只能随机应变,当机立断,立刻作出决定。这时候,决定战斗胜负的,常常就是一句老话:“狭路相逢勇者胜。”
让我们看看在这场狭路相逢之中,勇者如何胜出。
先列出客观条件:连日大雨,道路泥泞。越军一万,是远来疲惫之师,由初出茅庐,尚无威望和人气的年轻将领玉旈云(这个太难打,简称小玉)率领;较有威摄力的黑甲骑兵,似乎已经不在(根据楚军探子的情报)。目前主要是弓兵(长弓兵,比楚军射程远)和步兵。楚军三万,是以逸待劳,士气高涨,由久经沙场的老将(具体有多老不清楚,但肯定要比新贵小玉有经验是必然的)耿近仁,军队有骑兵、轻步兵和重步兵。(应该也有弓兵,估计因为和敌人的弓兵相比没有优势,所以书中似乎没有出场。)
这样的条件,看起来越军居于下风。然而,随着战斗的进行,这个优劣之势却逆转了,而且逆转得很合理,是双方战术决策和行动的合理结果。
先说小玉这一面。首先,她率领的是疲惫之师,数量上又严重居于劣势,虽然在她的带领下,打了一些胜仗,不能算是完全和她离心离德,毕竟不是一手培养的嫡系。这时候,小玉表现出了一个优秀的将领的素质,进行了一场成功的战前动员,激励起了士气。
她是怎样动员的呢?这是从楚军那里通过小丑的模仿,间接表现出来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樾国的勇士们,”他尖着嗓子,“这片土地已经被我们征服,因此就是我们大樾国的领土。不管楚国的鼠辈打着什么旗号想拣个现成的便宜,我们都要让他们好好受些教训……”
——————————————————————————————————
首先,她确定战争的正义性,就是justify一下此次行动。古代战争,最忌讳师出无名,无论是造反还是侵略,都要先找一个堂皇的理由,召告天下。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士兵对于为什么要打这一仗有疑虑,战斗力会大大下降。希特勒屠杀犹太人,也有他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甘心受他驱使,去做这种事情了。而小玉面临的情况,可能是很多士兵会觉得,反正我们已经打了胜仗,现在面对三倍于我的援军,就算撤退也没有什么,不损害威名。小玉指出,我们在保护我们的胜利果实,不能让我们的辛苦,被对方落了便宜。
  “呸!你是个什么东西?”耿近仁笑骂。
  “我?”小丑夸张地一以挺胸,“在那些狂妄的楚人的眼里,我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在你们——我的部下们看来,我是个靠裙带关系的亲贵子弟。你们大概想,你们在前线冲锋陷阵流血流汗,我却在后方骑在马上观望,准备随时逃跑?”
  “难道不是么?”耿近仁大笑。
  小丑一伸手,把腰里缠着的一张黄纸条撕了下来,挥了挥,道:“这是御赐的腰带,如今取下。”又滑稽地将两脚踢了踢:“这是我的马刺,我将它们丢在你们的脚下。
…… “我告诉你们,我会站在这里,和你们一起战斗。今日一起流血的,就是兄弟……
————————————————————————-——————————
这段是针对士兵对自己作为领袖可能有的疑虑,表示决心。他取下了象征身份的腰带,又把马刺扔下切断自己撤退和逃跑的可能,切切实实表示出了与士兵共生死的决心,也同时表现出了对胜利的信心。当然,远一点说,还收买了兵心。生死关头,可以锻造最坚固的情感纽带。从此这只部队中走出来的人,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都会对小玉有归属感。
“也许我们中有些人注定会埋骨异乡,化为腐朽;但是我们中大部分人一定会凯旋归国,而今日的战斗,就会成为我们年老之时向子孙后代炫耀的事迹,并且还会成为我们百年后荣耀的墓志铭。樾国的史书上一定明明白白地记下今天的一切……”
————————————————————————————————————
这是从战斗的后果,用军人的荣誉和凯旋(之后的奖励)来激励部队。注意,她并没有回避一部分人要战死沙场这个事实,而是用一种积极的慷慨的态度去面对这个几率。这使得她的说辞现实而悲壮,容易为人接受,激发战士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在杀戮上生存下去的勇气。
从这场战前动员来看,小玉是一个很优秀的将领,一个很好的演说家。只可惜,楚国的统帅没有能意识到这一点。
在动员之后,小玉要决定对战时的策略。她摆出的阵形是这样的:樾军步兵有三个方阵,弓箭手有两个方阵和两个楔形阵。整个队伍排成带状,两个弓箭手方阵在侧,紧挨着树林,中间是步兵方阵和弓箭手楔形阵相间排列,行进缓慢。并且手中都有树枝,随时准备就地防守,构筑防线。
这个阵形是一个攻击和防守相间的阵形,以弓兵为主要歼敌力量,步兵守护弓兵,(树枝用来辅助对骑兵的阻碍),并不能算是强大。一旦敌人主力迫近,使得弓兵无法发挥作用,就会完全处于劣势。楚军有人数上的优势,如果应对得宜,不犯战术上的错误,可以说是胜算很大。
然而骄兵必败,古有明训。我们来看看楚军方面如何行动。
先说将领。行动之前,耿近仁和部下宴饮聚会,并让小丑表演小玉来取乐。这种蔑视敌人的做法,本来不能算是大错。但是如过心理都轻视敌人,那就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了。尤其是小玉那一番讲话,被探子报上来,本该引起耿近仁的重视,至少产生“这个玉×云也不完全是草包,不可过于轻敌”这样的想法猜对。可惜,楚军第一错,主帅轻敌过甚。
再说阵形。本来越军是有骑兵优势的。但是此时道路泥泞,再则越军似乎没有战马了,所以越军骑兵优势消失,这一点耿近仁是正确的。弓兵为主攻的阵形,最好办法是骑兵快速突破,步兵随后掩杀,也是正确的。但是耿草包到不想想,这个道路泥泞,实际上也阻断了自己的骑兵优势。甚至当程亦风指出这一点时,他还不屑一顾。(如果是我,就要在泥路上实际测算一下骑兵和步兵的相对速度,估算出他们分别通过弓箭有效攻击带的时间,再根据各自相对对弓兵的防御程度,算出冲过攻击带的死亡率,来决定谁做先锋。楚军人数多过对方三倍,一定数目的牺牲是绝对可以忍受的。此外,不知道长弓对楚过弓兵的优势具体是多少。如果不是太多,弓兵也应该在步兵掩护上在两翼压阵,冲过“相对攻击带“,即在角度调整后,越军弓兵射程长于楚兵的长度,对对方弓兵做有效打击。当然,实际上需要考虑的还有更多,比如地形,比如楚军的防护方式,比如是否可以提前对道路进行修改,铺垫上沙子杂草啥的。再扯远一点,可以干脆修筑防御工事,打破地方弓兵优势,敌不动,我不动,等道路干了再说。小玉没有骑兵,以弓兵为主力,要靠主动冲锋来冲破敌人防线是不太现实的,只能步步推进。总而言之,只要不轻敌,是有很多办法可以把小玉弄跨的。)
但是,耿近仁在几乎没有认真考虑对策的情况下,摆出了置自己于死地的阵形:
楚军这边吹号集结列阵,骑兵在前方两翼,中间是重步兵和弓箭手,后面一个方阵是轻步兵,最后是准备扫荡战场的第三骑兵方阵。(这个阵形,和耿前面说的战术:“我军只要以骑兵冲上去将弓箭手缠住,然后让轻步兵支援骑兵在敌阵中打开缺口,当龟裂产生时,重步兵一拥而上,以人数将对方压倒——樾军决没有反抗的余地。”略有矛盾。根据他的战术,轻步兵应在重步兵之前。但无论如何,后面这个扫荡战场的骑兵方阵有点奇怪。如果敌人溃败,自然是扭头往回跑,骑兵被自己的队伍隔住,如果在短兵相接中,骑兵也会因为自己人混杂其中而难于驰骋,怎么个扫荡战场法?难道是等自己人牺牲得差不多了,上去扫荡?汗。)
然而即便是这个阵形,楚军在三倍优势下,完全可以忍受伤亡而冲破越军防线。事实上,他们已经做到了。一旦靠近,弓兵的优势几乎完全消失,楚军可以迅速挽回劣势,扭转战局。然而,可惜,轻敌,仍然是轻敌,耿将军错误地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被勇猛的小玉一剑穿心,二剑枭首。
这才是决定了楚军败局的关键。显然耿在战前信心满满,并没有对手下将领进行认真布置。他一死,楚军立刻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失去了方向,乱飞乱撞。军中失去了指挥和联络。士气一丧,那是军败如山倒,怎么也拦不住了。至此,楚军完全失败。
还有一点,文中没有明说,不知道是楚军忽略了,还是略过不表了,那就是越军两翼是没有步兵防护的弓兵,挨着树林,而楚军两翼都是骑兵。这就是说,一部分骑兵是直接冲到弓兵队伍里的,在冲过弓箭攻击带之后,受到的有效抵抗应该很轻微。他们是跟着其他部队乱了,还是取得了局部的胜利,最后为大局所制而被敌人围歼,不得而知。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小玉同学,作为一个新进的将领,表现出了很高的军事素养和天分,包括勇敢,冷静,明智,坚毅,信心和口才。楚军完全败在轻敌。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那么多性命,就丢在耿近仁一时轻狂上了。
字数好像很多了吧。后面程亦风扼守依阕关的那部分,就暂不评论了。
作者回复:
那啥……为什么真实捏……因为,如我交代的,这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阿金库尔战役的重演。

1415年10月25日,英国的亨利五世率领一支疲惫之师一举战胜了由法兰西皇室总管和法国陆军大元帅率领的精锐部队,为后来收复整个诺曼底奠定基础。这场战役成为了英国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胜利V字手势相传由此开始)
现在观点认为,英国人大约有5,900人,其中900人为装备较好的骑士(均徒步),剩余5,000人皆为长弓手,法军人数在36,000左右,其中11,000人为骑兵,18,000为徒步参战的徒步骑士,剩余7,000人为热那亚雇佣□□手。
如此看来,小玉在此一战遭遇的情况还没有Henry V的坏。至于不使用骑兵,应该是考虑到峡谷泥泞的原因。当然,远道而来,马匹损失,骑手损失也是要考虑的:)
基本上,耿近仁的计划就是当时法军的计划——为何如此计划?汗……问法国人吧。其实如果按照他们的计划好好的打,不至于惨败。然则法军缺乏组织纪律性,一上阵就乱了套,骑兵撤退自己踩自己,以致最后英军伤亡才50-250人(其中包括13位骑士)而法军死了12,000-18,000人(其中包括5,000位贵族)。现在的军事史学家认为,地一波骑兵冲锋是输掉的关键。然则曼倩分析滴一点儿都米错……需要补充的是,法军的第三阵骑兵可不是有个“程亦风”率领了撤退的,他们完全是因为看傻了,就逃跑了……
哈哈,偶有一本书叫The Face of Battle,这里面描述得很清楚,连双方阵型图都有。我差点儿忍不住吊书袋了……大家有兴趣自己去研究吧……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归妹
  • 所评章节:1
  • 文章作者:窃书女子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08-03-05 1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