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怡殇》,无关风月

作者:esther

一直喜欢历史,喜欢历史的厚重苍凉,喜欢历史的扑朔迷离。然而历史小说和那些以历史为真实背景的各类传奇、言情却少有能触及我心底的。对于这些故事,我从不注入过多的感情,当初对于《怡殇》,亦然如是,一切的好奇、一切的关注仅仅付诸于那段历史。总觉得小说中的无论天皇贵胄,还是平民贱奴,终究会在钟转足了之后尘归尘、土归土,何必刻骨铭心,每一出戏都会落幕。往往那些枯燥的史料更能让我动容。康雍盛世、九龙夺嫡,那段历史是我不了解的,偶然间的一个契机让我接近了那些模糊的曾经。晦涩难懂的史书,真真假假的记载,伴随着自己的想象,那些历史鲜活起来,及至我对于那些作古之人的感情日渐深厚,一如过去看其他朝代的历史,最终总是有些感同身受的或无奈苍凉或荡气回肠。
先说说《怡殇》吧,相遇是个很偶然的下午,没有什么特别的云淡风轻的下午。也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它行文云淡风轻。看完全文,依然云淡风轻,只是隐隐的有些东西让我抓不住,我却没多在意,也从未和任何人聊起过它,仅仅曾几何时在同学聊到清穿时淡淡地说过一句“写得很好”,再无赘言。那些亦真亦假的情爱早已埋没在历史的滚滚尘烟中,那些身份显赫的凤子龙孙早已化为随风飘逝的尘土,甚至见证着他们生活的遗迹如今也只徒留虚空的喧闹繁华。然而慢慢的,当那段历史对于我不再仅是史书上堆砌起来的文字时,《怡殇》压在我心头的份量也日渐沉重,我却百思不解,想不透则放开吧。可是看完《怡殇》一年有余,那些东西始终悬浮在心里,渗不出来,又沉不下去。也曾经为了一些佳句感动,为了一些美文伤怀,可总是过些时日,那些心情终将模糊于记忆之中。如此这般放不下、丢不开实在让我很困惑。
记不清当初看到第一篇清宫文是讲什么了,也记不清当初是什么心情了。只记得后来看到各类清宫小说百家齐鸣,(呃,换个词)百花齐放时,我曾为那么多人醉心历史而欣欣然。及至后来看到遍地硬伤不断,甚至有侮辱读者智商嫌疑的小白文,我忧心;看到深受YY毒害的loli们将小说、戏剧当作历史,执著于诸如“十三福晋是不是叫鱼宁”之类的问题,我无奈,在有人“顿悟”地说“原来年羹尧是女的”时,我几乎崩溃;看到三百多年前古人的党争演变成如今各为其派的相互攻击,我感到讽刺;看到那些名垂史册的古人成为只会围着貌似浑身涂了蜜的女主转悠的蜜蜂(其实偶想说苍蝇的),我心痛。
面对着雨后春笋般的小白文,甚至抄袭文,各种论坛上如火如荼、天马行空般的讨论,看着先人们被“演绎”得面目全非,当第N次看到诸如“弘历有没有可能是十三老婆生的”问题时,我愤怒了,没知识也要有常识的吧。
在我慢慢疲倦了之后,甚至躲开有关清史的一切之后,当一个很偶然的活动中,那首悲天悯人的曲子凄厉地划过寂静,《怡殇》也伴随着我曾经读过的清史、我曾经的想象再度冲破我的记忆。当某天凌晨我看着雍正在怡王仙逝三载后所写的祭文,突然泪流满面时,《怡殇》缓缓地浮上心头。兜兜转转中,我蓦然发现,《怡殇》带给我的那些缠绵悠远、那些无奈茫然与历史付于我的如此相似。因为它对历史的相对严谨,因为它对历史人物的相对客观,也因为它对读者的尊重负责,我早已将它融入我心中的那段历史中,泾渭分明却又丝丝连连,若有似无的。也了然了为什么再读时,从不觉得它平淡,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怎么会平淡,那段暗潮汹涌的历史怎么会平淡,即使跟随着女主站在舞台幕后看各人的生死起落,也难以置身事外。当那段历史在我心底扎根的同时,《怡殇》也就犹如它的番外篇一样在我心底缠绵辗转。

题外话:偶承认偶不厚道,看文不写评,也不打分,一则少有感动,二则偶很注意环保,从不灌水、刷分,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无故占用资源(即使是虚拟的网络)。
本来以上的这些感慨也不想付诸文字的(偶很懒),后来更改初衷,全因一次偶然而得。无意中看到的作者因为一个情节与史实记载不符,而在成文后仍然决定作相应改动。只是寥寥数语的解释,却让我感动的写下这一大篇废话。
小春儿是个很较真的孩子,对于心爱的东西有时执拗得有些钻牛角尖。曾经在思索再三后,捧回纸书,却发现满篇的“父皇”,我被刺激得几次想将它和报纸一并卖了,终究是舍不得(偶对纸版的文字有种近乎偏执的喜爱),于是拿过来,一边将一处一处疏漏、错字的用笔改过来,一边郁闷地腹诽着编辑。有人说在现在的社会太过认真会活得很痛苦,很多时候确实如此,因而在这样一个浮华,急躁的时代,在我被网络雷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蓦然看到这样认真,负责的作者,实在让我无法不欣赏,无法不感动。
谨以此文纪念我心中的《怡殇》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怡殇
  • 所评章节:70
  • 文章作者:凛冽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08-04-19 22:22:02